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環跳骨脫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環跳骨脫出
病名與定義
環跳骨脫出,又稱「髖關節脫臼」,屬中醫骨傷科常見病症,指髖關節因外力作用導致股骨頭脫離髖臼,多見於跌撲、墜傷或暴力扭挫。此症名源於脫臼部位鄰近環跳穴(足少陽膽經要穴),故稱「環跳骨脫出」。清代《救傷秘旨》記載:「夫兩腿環跳骨脫出……足短者易治,足長者難治」,指出患肢長短變化為辨證關鍵。
解剖與病機
中醫稱髖骨為「胯骨」或「臀骱」,其結構穩固,周圍筋肉豐厚,故脫臼後復位難度較高。《傷科補要》詳述:「胯骨即髖骨也……若出之則難上,因其傍大肉厚,手捏不住故也。」此症病機多因肝腎不足、筋脈失養,或氣血瘀滯、經絡受阻,致關節穩固性下降,遇外力則易脫位。
診斷與症狀
- 患肢畸形:脫臼後患側下肢呈屈曲、內收或外旋狀,長度改變(後脫臼患肢縮短,前脫臼則延長)。
- 局部腫痛:環跳穴周邊腫脹壓痛,活動受限,甚則無法負重。
- 經絡辨證:足少陽膽經循行受阻,可伴隨下肢外側麻木或放射痛。
治療與復位手法
傳統中醫強調手法復位,需配合氣力與技巧。《傷科補要》載具體步驟:
- 體位準備:患者側臥,助手固定其身。
- 牽引疊進:一醫者握膝上提,另一手推按骱頭(股骨頭),順勢內旋。
- 屈曲回納:將大腿屈曲貼腹,再緩慢伸直,聞及響聲即示復位成功。
- 理筋歸位:復位後以手法揉按,使周圍筋絡歸原,氣血流通。
內服方藥
- 生血補髓湯:適用於脫臼後氣血兩虛、肝腎虧損者,以當歸、熟地、續斷補益肝腎,佐以活血通絡。
- 加味健步虎潛丸:針對筋脈萎弱、恢復遲緩者,以龜板、鹿角膠強筋壯骨,牛膝、杜仲引藥下行。
相關證治
此症與「胯骨出」證治相通,若合併骨折或久傷不癒,可參照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》辨證施治,結合針灸(取環跳、居髎等穴)或外敷活血膏藥,以助消腫定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