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不伏水土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不伏水土痢
病證名,指因遷居異地,腸胃一時難以適應當地水土,而引發的下痢症狀。此病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痢病諸候》,書中記載:「四方之氣,溫涼不同,隨方嗜欲,因以成性,若移其舊土,多不習伏,必因飲食以入腸胃,腸胃不習,便為下痢,故名不伏水土痢也。」意指各地氣候、飲食習慣各異,若突然遷徙,身體未能調適,飲食入腹後,腸胃無法適應,遂生泄瀉,故稱「不伏水土痢」。此症亦歸類於「水穀痢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人體與所居之地存在「天人相應」之關係,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。若易地而居,水土性質驟變,或飲食寒溫有異,脾胃功能受擾,運化失職,水穀不化,清濁不分,下注大腸,則成泄痢。此外,外感濕邪、飲食不潔,或情志失調,亦可加重病情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腹瀉,大便溏薄或如水樣,次數頻繁,或夾未消化食物,伴隨脘腹脹滿、食欲不振、倦怠乏力等。部分患者可能因濕熱內蘊而見排便黏滯、肛門灼熱;若寒濕偏盛,則瀉下清冷、腹痛喜溫。
辨證分型
- 濕熱型:瀉下急迫,糞色黃褐而臭穢,肛門灼熱,口渴煩熱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寒濕型:泄瀉清稀,腹痛腸鳴,畏寒喜暖,舌淡苔白膩,脈濡緩。
- 脾虛型:久瀉不愈,食少倦怠,面色萎黃,舌淡苔白,脈弱。
治療原則
以調和脾胃、祛濕止瀉為主,依證型施治:
- 濕熱型:清熱化濕,方用葛根芩連湯加減。
- 寒濕型:溫中散寒,方用藿香正氣散或胃苓湯。
- 脾虛型:健脾益氣,方用參苓白朮散。
其他療法
針灸可取足三里、中脘、天樞等穴以調理脾胃;艾灸神闕、關元則適用於寒濕型腹瀉。飲食宜清淡,暫忌生冷油膩,以減輕腸胃負擔。
此病多屬暫時性,待身體逐漸適應水土,或經適當調治,症狀多可緩解。然若遷延不愈,需進一步辨證,以防轉為慢性泄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