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環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環逆

「環逆」一詞出自《素問·四時刺逆從論》,指氣血運行逆亂、不循常道的病理狀態。中醫認為,人體氣血應順應經脈循行,若因內外因素干擾,導致氣血逆亂、環流失常,即為「環逆」。此概念與經絡學說、臟腑氣機密切相關,臨床可表現為多種病症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氣血關係
    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,二者相互依存。氣推動血液運行,血承載氣以濡養周身。若氣機鬱滯、血行受阻,或氣虛無力推動,皆可致氣血環逆。
  2. 經絡循行
    十二經脈氣血運行有一定方向,如手三陰經從胸走手,足三陽經從頭走足。若針刺不當(如《素問》所言「春刺肌肉」)、外邪侵襲,或情志失調,可能擾亂經氣,使氣血逆亂,不按原有經絡次序流注。
  3. 四時影響
    《內經》強調「天人相應」,四時氣候變化影響人體氣血運行。春應肝木,主生發之氣,若春季誤刺深部肌肉,可能壓抑生發之機,導致氣血上逆,出現「上氣」(如喘促、咳嗽等)。

臨床表現

環逆的具體症狀因氣血逆亂部位而異,常見如下:

  • 氣逆:咳嗽、嘔吐、呃逆、頭暈目眩,如肝氣上逆之面赤頭痛。
  • 血逆:吐血、衄血、月經逆行(經期口鼻出血),或局部血脈瘀阻。
  • 經絡氣亂:肢體麻木、疼痛循經反常,或針刺後氣滯脹滿。

相關病理機制

  1. 情志內傷
    怒則氣上,恐則氣下,過度情緒波動可直接擾亂氣機,如大怒後肝陽上亢,氣血隨之上衝。
  2. 外邪干擾
    風、寒、暑、濕等外邪侵襲經絡,可阻滯氣血,導致局部或全身環逆。如風寒束表,肺氣失宣而咳逆。
  3. 針刺失宜
    違反四時針刺原則,或手法不當(如過深、過強),可能破壞氣血正常環流,引發逆亂。

古籍論述延伸

除《素問》外,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亦提及「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」,強調針刺需順應氣血運行規律。後世醫家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所述「奔豚氣」、李杲《脾胃論》之「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」,均與氣血環逆的病機相通。

綜言之,「環逆」為中醫重要病理概念,涵蓋氣血運行失序的多種表現,其診治需結合經絡辨證與臟腑氣機調理,以恢復「陰平陽秘」之常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