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環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環谷
環谷為中醫學中特定之穴位名稱,首見於《靈樞·四時氣》,其文曰:「徒(疒^水),先取環谷下三寸,以鈹針針之。」歷代醫家對此穴之定位有所探討,如隋唐時期楊上善註解《黃帝內經太素》時指出:「環谷,當是臍中也。」認為環谷即臍中,亦即神闕穴所在。而「環谷下三寸」則指臍下三寸之關元穴,此說法為後世多所引用。
定位與經絡歸屬
- 環谷(臍中):即神闕穴,屬任脈,位於腹中線,臍窩中央。此穴為先天之結蒂,後天之氣舍,具調和陰陽、固本培元之效,古來多用於灸法,鮮少施針。
- 環谷下三寸:依楊上善之註,當指關元穴(臍下三寸),亦屬任脈,為小腸之募穴,足三陰經與任脈之交會處,主藏精氣、補虛損,為養生要穴。
理論依據
《靈樞》提及以鈹針刺環谷下三寸,乃針對「徒(疒^水)」(水腫病證)之治法。鈹針為九針之一,形如劍鋒,主決癰排膿,然此處用以瀉水氣,反映古針法之靈活運用。水腫之病機多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失調相關,而任脈總任一身之陰,刺關元可調下焦氣化,助水濕運化。
與其他學說之關聯
- 臍療理論:後世發展之臍療(如敷貼、灸神闕)與環谷定位相呼應,臍為「五臟六腑之本」,透過刺激可調節內臟功能。
- 丹田學說:道家以臍下三寸為下丹田,與關元穴重合,強調其培補元氣之功,間接佐證楊上善之註解。
現代應用探討
雖環谷之名後世少用,然神闕、關元二穴仍廣泛應用於腹針療法與灸療,如:
- 神闕隔鹽灸治泄瀉、虛脫。
- 關元溫針灸治陽虛諸證,如遺精、宮寒。
此二穴之配伍,體現「從陰引陽」之思維,符合《內經》「治病必求於本」之旨。環谷之考據,不僅反映古代解剖定位之演變,亦彰顯經絡理論與臨床實踐之緊密連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