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壞傷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壞傷寒

病證名,又稱「傷寒壞病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傷寒諸候》,屬傷寒病變證範疇。其成因多因醫者誤治,或病情遷延,導致正氣耗損、邪氣深入,陰陽失調,病候複雜難癒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五載:「壞傷寒者,以醫者不辨陰陽,錯謬下汗,置病不解,壞證亂經。又傷寒過經,熱留臟腑,病候數變,久而不差,陰陽無復紀律,皆名壞病。」

病因病機

  1. 誤治致壞
    傷寒本為外感熱病,當依六經辨證施治。若誤用汗、吐、下等法,或過用寒涼、溫補,致使表邪內陷,或引邪深入,正氣受損,病勢轉劇。如太陽病誤下,邪陷少陽或陽明;或少陰病過汗,陽氣暴脫,皆可成壞病。
  2. 過經不癒
    傷寒病程中,邪氣未及時透解,隨經傳變,熱邪留滯臟腑,耗傷氣陰,致使病情纏綿,證候迭變。如少陽病失治,邪熱內結胸膈;或陽明病餘熱未清,灼傷津液,皆屬此類。
  3. 正虛邪戀
    患者素體虛弱,或久病氣血不足,抗邪無力,邪氣乘虛內伏,陰陽氣血失調,病情反覆難癒。

臨床表現

壞傷寒證候複雜,無固定傳經規律,常見以下特點:

  • 寒熱錯雜:如厥陰病之「上熱下寒」,或陽明病誤治後「熱結旁流」。
  • 虛實夾雜:正氣已虛而邪氣未盡,如少陰病兼陽明腑實。
  • 經絡臟腑同病:邪氣瀰漫三焦,或表裡同病,如太陽少陰兩感。

治療原則

壞傷寒需「觀其脈證,知犯何逆,隨證治之」(《傷寒論》),強調辨證論治,不可拘泥常法。

  1. 調和陰陽:若陰陽俱虛,可用炙甘草湯、黃連阿膠湯等滋陰和陽。
  2. 扶正祛邪:正氣虛弱者,如人參敗毒散益氣解表;邪熱內結者,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和解清熱。
  3. 分消走泄:針對邪留三焦,可用溫膽湯、蒿芩清膽湯等疏利氣機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傷寒論》第16條:「太陽病三日,已發汗,若吐、若下、若溫針,仍不解者,此為壞病……。」
  • 《類證活人書》指出壞病「變易無常」,當審其誤治之源,救逆為要。

壞傷寒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精髓,臨床須細察病機,靈活施治,方能轉逆為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