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壞疽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壞疽漏

壞疽漏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肛漏重症之一,見載於《臨床實用痔漏學》,又稱「惡漏」。其特徵為肛門周圍及臀部兩側因特異性感染(如結核性、梅毒性或化膿性病原)導致多發性漏管形成,病灶深竄,纏綿難癒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正氣虧虛,濕熱毒邪乘虛下注肛門,與氣血搏結,久則腐肉成膿,穿腸透臀,形成漏管;或由尋常肛漏遷延失治,復感癘氣、瘀毒,致使經絡阻滯,氣血壅塞,局部肌膚失養,漸至黑硬壞死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毒瘀互結,血肉敗腐」,與中醫「脫疽」「癰疽」等證有相似病理基礎。

臨床表現
初起可見肛周皮膚堅硬腫脹,色暗紅或青紫,觸之結塊如雞卵,痛癢交作;繼而漏管叢生,或孤立散在,或相互貫通如蜂窩狀,時流穢濁膿血,臭穢難聞。重症者局部肌肉黑硬如炭,軟組織潰爛脫落,甚則深及筋膜骨骼,伴見發熱、倦怠等全身症狀。

治療原則

  1. 內治法:以「清熱解毒、活血透膿」為主,佐以扶正托毒。

    • 熱毒熾盛期:選用黃連解毒湯仙方活命飲加減,重用金銀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等。
    • 瘀阻成漏期:以活血散瘀湯為基礎,佐以穿山甲、皂角刺透膿,黃芪、當歸補托生肌。
    • 若屬陰虛毒戀(如結核性漏管),可配合青蒿鱉甲湯滋陰清熱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蝕管祛腐:早期可選用枯痔錠脫管錠插入漏管,化腐生新。
    • 手術療法:中醫傳統「掛線術」或「切開引流」為要,務求徹底清除腐敗組織,暢通膿腔。術後以生肌玉紅膏外敷促進癒合。
  3. 輔助療法

    • 針灸取穴:長強、承山、二白等穴,以通調肛腸氣血。
    • 薰洗方:以苦參湯五倍子湯煎湯坐浴,清熱燥濕。

本病預後與正氣盛衰密切相關,若毒邪內陷,可致「陷證」危候,故須及早辨治。歷代醫家強調「既病防變」,治療中需兼顧局部與整體,標本同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