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壞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壞府

概念溯源

壞府一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寶命全角論》,原文記載:「弦絕者,其音嘶敗;木敷者,其葉發;病深者,其聲噦。人有此三者,是為壞府。」此處以琴弦斷絕、樹木枯朽為喻,形象描繪臟腑嚴重損壞之病理狀態。在中醫理論體系中,壞府特指臟腑結構與功能出現嚴重、不可逆性損傷的病理變化。

病理機轉

從中醫臟象學說分析,壞府的形成涉及多重病理機制:

  1. 陰陽離決:臟腑陰陽平衡徹底破壞,呈現「陰陽離決,精氣乃絕」的危重狀態
  2. 精氣耗竭:先天之本(腎精)與後天之氣(脾胃之氣)俱損,臟腑失於濡養
  3. 經絡壅滯:相關經脈氣血運行嚴重受阻,形成「脈道不通,氣不往來」的惡性循環
  4. 五行乘侮:臟腑生剋關係紊亂,出現「至而不至,不至而至」的異常相剋現象

臨床特徵

《內經》提出三大辨證要點:

  • 聲息異常:出現「其聲噦」等呃逆症狀,反映胃氣將絕
  • 形色敗露:面色呈現真臟色,如「青如草茲」、「黑如炲」等
  • 脈象紊亂:出現真臟脈,如「但弦無胃」、「但鉤無胃」等無胃氣之脈

後世醫家補充發展,壞府常見徵候還包括:

  • 持續性臟器功能失調(如久泄不止、喘息不得臥)
  • 特殊體徵(如「唇反」、「囊縮」等臟絕之兆)
  • 神志異常(如「神不使」的失神狀態)

分類辨識

根據臟腑系統不同,壞府表現各異:

  1. 五臟壞府

    • 心壞:心悸怔忡、唇舌青紫、脈結代
    • 肝壞:筋急爪枯、目眩視歧、脅痛如刺
    • 脾壞:肌削腹脹、完穀不化、四肢不用
    • 肺壞:喘促息微、皮毛焦枯、咳血如沫
    • 腎壞:骨枯齒搖、二便失禁、耳焦色黑
  2. 六腑壞府

    • 胃壞:朝食暮吐、噦聲頻作、脘腹板硬
    • 大腸壞:下利純清、肛門失約、腹皮急緊
    • 膀胱壞:小便閉癃、或遺溺不止、少腹堅滿

理論延伸

歷代醫家對壞府理論多有發揮:

  • 《難經》提出「五損」學說,描述臟器由功能失調至形質損壞的漸進過程
  • 張仲景在《傷寒雜病論》中論及「臟結」證候,可視為壞府的特殊表現形式
  • 葉天士《臨證指南醫案》記載「絡病」重症,揭示壞府可能伴隨的絡脈損傷

病機演變

壞府的形成往往經歷三個階段:

  1. 功能失司:臟腑氣化功能初步障礙
  2. 形質損傷:組織結構開始出現病理改變
  3. 整體崩壞:臟腑系統全面衰竭,影響相關經絡及他臟

此過程符合《內經》「初病在氣,久病入血,終傷形質」的疾病發展規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