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壞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壞都」詳解
「壞都」一詞源自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,原文載:「陽氣者,煩勞則張……潰潰乎若壞都,汩汩乎不可止。」此處以「毀壞的堤壩」為喻,形象描繪人體陽氣亢盛、病勢急劇發展的病理狀態,猶如堤防崩決,洪水肆虐而難以遏止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陽氣亢張與「壞都」之關聯
中醫認為,陽氣具有溫煦、推動、防禦之功用,然過度煩勞(如情志過激、作息失調)可致陽氣「張」(亢盛)。當陽氣失於潛藏,則如《內經》所言「煩勞則張」,進一步發展為「潰潰乎若壞都」,暗示氣機逆亂、陰陽失衡的危重病機。此狀態常見於肝陽上亢、心火暴亢等證候,症狀可見頭痛如劈、面赤煩躁,甚則卒然昏仆。 - 病勢特徵與病機演變
「壞都」不僅形容病勢迅猛,更隱含「由內而外」的病理層次:- 「潰潰乎」:指陽氣外泄如堤壩潰散,反映正氣驟衰而邪氣肆虐,臨床可見大汗淋漓、脈象洪大無根。
- 「汩汩乎不可止」:形容氣血逆亂如洪水奔湧,提示病情持續惡化,如中風閉證之痰火內閉、熱極生風。
-
與其他經典病機的比類
「壞都」與「脫證」(氣血津液驟脫)有別,前者偏重陽氣亢極而崩決,後者屬虛極欲脫;亦不同於「格陽」(陰盛格陽),「壞都」多為實熱內壅。此概念後世延伸於溫病學說,如「逆傳心包」之勢,亦具「壞都」特徵。
臨床應用與典籍延伸
《傷寒論》中「陽明病」之裡熱熾盛證(如大承氣湯證),或《溫病條辨》「暑溫」神昏譫語之候,皆可視為「壞都」理論的具體化。清代醫家葉天士更於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中強調「陽動莫制」之害,進一步闡發此類病機的治療當「急瀉其陽,固護陰液」,如用犀角地黃湯清熱涼血,或紫雪丹開竅息風。
此喻不僅揭示中醫對急重症的直觀認知,亦體現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——人體氣血如江河,調攝失宜則潰決成災,醫者當「見微知著」,防病勢於未潰之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