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壞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壞病

定義與源流

壞病乃中醫傷寒病證中之特殊變證,首見於東漢張仲景《傷寒論》。其核心概念指傷寒病在治療過程中,因誤治導致原發病機改變,證候變亂複雜,已非原有六經證候範疇,難以用常規病名歸類之病變狀態。《傷寒論條辨》闡釋:「壞,言歷遍諸治而猶不愈,則反複雜誤之餘,血氣已憊壞,難以正名名也」,揭示其病機本質在於正氣耗傷、氣血逆亂。

病因病機

壞病之形成主要源於治療失當,《傷寒論》明確指出:「太陽病三日,以發汗,若吐,若下,若溫針,仍不解者,此為壞病」。其致病途徑包括:

  1. 汗法誤用:過汗傷陽,可致亡陽眩暈、振惕不安;發汗不徹則邪氣內陷
  2. 吐下不當:誤下傷中,導致虛中痞滿、下利不止;誤吐則氣逆煩亂
  3. 火法過度:溫針、火熏等法誤施,易致驚狂失血、陰躁陽越
  4. 治不對證:病在少陽誤用太陽汗法,或陽明實證誤投溫補等

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歸納:「凡三陰三陽,若汗若吐若下若溫針,火熏火熨火灸火劫等法致諸壞病」,說明任何治法失當皆可能演變為壞病。

臨床表現

壞病症候複雜多變,主要表現特徵包括:

  1. 原證變異:如「柴胡湯證罷」提示少陽證特徵消失
  2. 正氣虛損:常見神疲乏力、脈象虛弱等氣血虧虛之象
  3. 邪氣內陷:出現結胸、痞硬等邪陷深層之候
  4. 陰陽逆亂:可見陽毒發斑、陰躁欲死等極端表現
  5. 神志異常:譫語、循衣摸床、神昏等心神失守症狀

《醫宗金鑑》詳述其變:「有汗後亡陽眩暈振惕,魄汁不收,有下後虛中,結胸痞鞭,下利不止,有吐後煩亂腹滿,有溫針失血驚狂,甚至陽毒斑狂,陰躁欲死,神昏譫語,循衣摸床之類是也」。

辨治原則

仲景確立壞病治療綱領:「觀其脈證,知犯何逆,隨證治之」,強調:

  1. 辨證為先:須詳審現有脈證,追溯誤治經過
  2. 審因論治:明確「犯何逆」即釐清誤治性質與損傷重點
  3. 靈活用方:不拘經方時方,以切合當前病機為要

《傷寒辨證》指出:「大抵傷寒至於壞病,當作危證斷之,不可鹵莽造次,或溫補,或和解,或攻下,宜詳虛實輕重」,提示治療需謹慎權衡。臨床常見治法包括:

  • 扶正固本:用於氣血大虛者,如附子湯、炙甘草湯
  • 調和陰陽:適用於寒熱錯雜,如黃連阿膠湯、烏梅丸
  • 疏瀉邪毒:針對邪陷化熱,如大柴胡湯、桃核承氣湯
  • 開竅醒神:治療神昏譫語,如安宮牛黃丸、紫雪丹

與相關概念區別

  1. 與「變證」關係:壞病屬變證之特殊類型,特指因誤治所致者
  2. 與「壞傷」異同:壞傷泛指各種傷病惡化,壞病專指傷寒誤治變證
  3. 與「並病」「合病」區別:後二者為自然傳變,壞病必有人為誤治因素

壞病理論體現中醫「辨證論治」核心思想,對臨床處理複雜病變具有重要指導價值,其「隨證治之」原則更成為中醫應變疑難病證之根本大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