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踝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踝厥
踝厥為中醫病證名,指外邪侵犯足太陽膀胱經,導致經氣逆亂,出現以足踝部劇烈疼痛、牽掣不適為主要特徵的病症。其名首見於《靈樞·經脈》,屬「是動病」範疇,與膀胱經氣血運行失常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踝厥的發生,主要因足太陽膀胱經受外邪侵襲,經氣上逆所致。膀胱經循行於人體背部及下肢後側,若風寒濕邪客於經脈,或跌撲損傷導致經絡阻滯,皆可使氣血運行不暢,經氣逆亂,發為踝厥。此外,腎與膀胱相表裏,若腎氣不足,膀胱經氣化功能失調,亦可能誘發此證。
臨床表現
《靈樞·經脈》描述踝厥的典型症狀為:「踹如裂」,即小腿後側至足踝部疼痛劇烈,如撕裂般難以忍受。此外,患者尚可伴隨以下膀胱經氣逆亂之證:
- 頭項強痛:因經氣上沖,可見頭痛、項強,甚則「目似脫,項如拔」。
- 腰脊不舒:膀胱經循行於背部,故見脊痛、腰痛,甚則「腰似折」。
- 下肢活動受限:髀關(大腿)屈伸不利,膕窩(膝後)如繩結般緊繃,小腿後側疼痛劇烈,影響行走。
辨證要點
踝厥的辨證需結合經絡循行與氣血運行狀態:
- 經氣逆亂:以足踝及小腿後側疼痛為主,痛勢劇烈,多伴隨膀胱經其他部位不適。
- 外邪侵襲:若因風寒濕邪所致,可見局部冷痛、惡寒、苔白膩等寒濕之象。
- 氣血瘀滯:若因跌撲損傷,則痛處固定,按之加劇,或見局部青紫腫脹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踝厥,以疏通膀胱經氣血、調和經氣為主,具體治法包括:
- 針灸療法:取膀胱經穴位如崑崙、委中、承山等,以瀉法疏經通絡,緩解疼痛。
- 中藥調治:可選用祛風散寒、活血通絡之方劑,如獨活寄生湯加減,或配合桂枝、牛膝等引藥下行。
- 推拿導引:循膀胱經施以按揉、拔伸等手法,鬆解經筋,調和氣血。
踝厥作為膀胱經氣逆亂之證,反映了經絡與臟腑之間的密切聯繫,臨床需綜合辨證,以恢復經氣暢通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