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踝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踝尖

踝尖為中醫經外奇穴之一,屬足部特定穴位,見載於《類經圖翼》。此穴位於足內踝之最高凸起處,故又稱「內踝尖」,與外踝尖(外踝最高點)合稱「足兩踝」。

穴位定位與解剖

踝尖穴具體位置在足內側,內踝骨最突出之頂端。其局部解剖結構涉及皮膚、皮下組織及內踝骨膜,周圍分布有隱神經分支及足背內側皮神經,深層則與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陰腎經之循行相關聯。

中醫理論與功能

中醫認為,踝尖穴具有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之效,主要用於緩解足踝局部病症。其作用機理如下:

  1. 通絡止痛:刺激此穴可改善足踝腫痛、扭傷及風濕痹痛,尤其對內踝周邊氣血瘀滯所致不適有緩解之效。
  2. 清熱解毒:古代文獻記載,此穴配合放血療法可治療喉痹、牙痛等熱證,與「上病下取」的遠治原則相應。
  3. 調和陰陽:內踝為足三陰經(脾、肝、腎經)所過之處,踝尖穴能間接調節三陰經氣,平衡下肢陰陽。

臨床應用

踝尖穴在傳統中醫臨床中多用於以下情況:

  • 足踝疾患:如內踝扭傷、足跟痛、踝關節炎等,常配合三陰交、太溪等穴同用。
  • 口腔咽喉病:古代醫家會以灸法或針刺此穴治療喉嚨腫痛,取其「遠部取穴」之意。
  • 急救用途:與外踝尖同用,可作為昏厥或小兒驚風的輔助刺激點。

操作技法

此穴可採用針刺、艾灸或點按手法:

  • 針刺:直刺0.1~0.3寸,局部酸脹感明顯。
  • 艾灸:以雀啄灸或溫和灸5~10分鐘,適用於寒性痛症。
  • 按摩:以拇指指腹按揉,力道適中,用於日常保健。

相關文獻記載

除《類經圖翼》外,《針灸集成》亦提及此穴,歸入「奇穴」範疇,強調其對足部疾病的調治作用。後世醫家進一步將內、外踝尖並列,作為對穴使用,以增強療效。

踝尖穴雖非十二正經所屬,但因其定位明確且臨床實用性高,成為中醫針灸與推拿治療足部病症的重要參考穴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