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踝骨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踝骨脫
病名,指踝關節脫臼之症,見於《陳氏秘傳》。此症多因外力挫傷,或足部扭轉過度,致使踝關節骨端錯位,偏離正常位置。中醫認為,踝骨脫與經絡氣血運行失調密切相關,足踝部為足三陽經與足三陰經交會之處,若氣滯血瘀,則筋骨失養,易致關節錯位。
病因病機
- 外力損傷:如跌仆、墜落或足部驟然扭轉,使踝關節超出正常活動範圍,導致骨端脫離臼窩。
- 氣血失和:若患者平素氣血虛弱,經絡不暢,則踝部筋骨失於濡養,輕微外力即可誘發脫臼。
- 肝腎不足:肝主筋,腎主骨,若肝腎虧虛,筋骨痿弱,關節穩固性降低,易因外力而脫位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腫脹疼痛,活動受限。
- 足踝變形,或見明顯骨端凸起凹陷。
- 氣血瘀阻者,可見皮膚青紫,按之痛甚。
中醫辨證
- 氣滯血瘀型:腫痛劇烈,皮色紫暗,舌質暗紅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- 肝腎虧虛型:反覆脫位,伴腰膝酸軟,舌淡苔薄,脈沉細。
治療原則
以手法復位為主,配合藥物調理。復位後宜用繃帶固定,並內服活血化瘀、舒筋通絡之劑,如桃紅四物湯加減;若屬肝腎不足,可選用補腎壯筋湯以強筋健骨。外治可輔以針灸,取穴如解溪、崑崙、太溪等,以疏通經絡氣血。
此症需與「腳盤出臼」相鑑別,後者泛指足部關節脫位,而踝骨脫專指踝關節之病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