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踝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踝骨
踝骨,俗稱「孤拐骨」,為中醫解剖學中重要之骨性標誌,分佈於手足兩處。
一、足踝之踝骨
位於踝關節處,呈骨性隆起,分為內外兩側:
- 內踝:屬脛骨下端,形狀較為圓鈍,為足三陰經(脾、肝、腎經)循行所過之處。
- 外踝:屬腓骨下端,較內踝突出,為足三陽經(胃、膽、膀胱經)所經之部。
中醫認為,踝骨結構與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,尤其與「足少陰腎經」及「足太陽膀胱經」相連,故踝部病變常反映腎氣或膀胱經氣之盛衰。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腎主骨」,踝骨之強弱亦與腎精充養有關。
二、手腕之踝骨
古代醫家亦將手腕兩側之高骨稱為踝骨,即現代解剖學之「尺骨莖突」與「橈骨莖突」。
- 內踝(尺骨莖突):位於小指側,與手少陰心經、手太陽小腸經相鄰。
- 外踝(橈骨莖突):位於拇指側,與手太陰肺經、手陽明大腸經相繫。
隋唐醫家楊上善於《黃帝內經太素》註解中明確指出:「手足之高骨,皆可稱踝。」此說法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之整體觀,認為手足踝骨結構上下呼應,共主氣血流通。
三、中醫理論與踝骨
- 經絡樞紐:踝部為十二經脈中足六經之要衝,尤以「三陰交」(內踝上三寸)為肝脾腎三經交會穴,具調理氣血之效。
- 診斷意義:踝骨周圍腫痛或變形,中醫多辨為「痹證」「傷筋」或「骨痿」,與風寒濕邪侵襲、氣滯血瘀或肝腎虧虛相關。
- 治療應用:針灸常取踝周穴位如「太溪」(內踝後)、「崑崙」(外踝後),以調補腎氣、舒筋活絡。
綜言之,踝骨於中醫不僅為形體結構,更為經氣輸注之關鍵,其生理病理變化深繫臟腑氣血之盛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