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懷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懷胎

懷胎,為中醫產科學名詞,首見於《脈經》卷九,與「妊娠」同義,指婦女受孕後,胎兒於母體內孕育成長之過程。中醫理論中,懷胎不僅為生理現象,更涉及氣血、經絡、臟腑之整體調和,以下分述其要義:

一、懷胎之生理基礎

中醫認為,懷胎之成,賴於「腎氣充盛、天癸至、任脈通、太衝脈盛」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,故有子。」腎藏精,主生殖,為先天之本;天癸為腎中精氣所化,促進生殖機能成熟;任脈主胞胎,太衝脈為血海,二者協調則月經調暢,胞宮得養,方能受孕懷胎。

二、懷胎與氣血關係

懷胎期間,母體氣血聚於胞宮以養胎元。故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強調:「血以養胎,氣以載胎。」氣血充盈則胎安,若氣虛血弱,易致胎動不安或胎萎不長。此外,妊娠後陰血下聚衝任,相對陽氣偏盛,故孕婦常見陰虛內熱之象,如口乾、煩熱等,此為生理性變化,然需與病態鑒別。

三、懷胎與臟腑經絡

  1. 肝脾腎三臟為要:肝主藏血,疏泄氣機,妊娠後肝血需充沛以濡養胎元;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,化生氣血;腎主生殖,固攝胎元。三者失調易致妊娠惡阻、胎漏等症。
  2. 經絡調和:衝任二脈直接關聯胞宮,懷胎時衝任氣血旺盛,若外感邪氣或內傷七情,衝任受損,可影響胎孕。

四、懷胎分期與調養

傳統中醫將懷胎分為「三期」,各有調養重點:

  1. 早期(1-3月):胎元初結,衝氣上逆,易見惡心嘔吐(惡阻),此時宜調和脾胃,降逆止嘔。
  2. 中期(4-6月):胎兒漸長,需注重滋陰養血,如阿膠、熟地等,以助胎發育。
  3. 晚期(7-10月):胎體成形,氣機壅滯,易見水腫、氣短,宜健脾利水、疏利氣機。

五、懷胎之脈象特徵

《脈經》載:「婦人妊娠脈,陰搏陽別。」即尺脈(腎脈)滑數有力,寸關脈相對平和,此為胎氣旺盛之象。若脈沉細澀弱,多提示氣血不足或胎元不固。

六、古籍論述補充

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懷胎後「陰血內榮,陽氣外衛」,強調陰陽平衡;《景岳全書》則論及「胎氣不安」之病因,多責之虛實兩端,虛者氣血虧,實者多因鬱熱或外傷。

綜言之,懷胎於中醫體系中,為天人相應、臟腑協調之體現,其理論融合生理、病理及調養之法,展現中醫對生命孕育之獨特見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