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懷娠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懷娠

懷娠為中醫產科學名詞,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》,與「妊娠」同義,指女子受孕後,胎元結於胞宮,以至分娩前的生理過程。中醫理論中,懷娠不僅為胞宮孕育胎兒之狀態,更涉及氣血、經絡、臟腑之整體調和,尤以衝任二脈及肝、脾、腎三臟為關鍵。

懷娠的生理基礎

  1. 衝任調和
    衝脈為「血海」,任脈主胞胎,二者相資,方能攝精成孕。懷娠時,衝任氣血充盈,以濡養胎元。若衝任虛損,易致胎漏、滑胎等病。
  2. 肝脾腎協調
    • :主藏血,疏泄氣機,懷娠後肝血下注胞宮以養胎,肝氣條達則胎孕安和。
    • :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健則胎得所養;若脾虛濕滯,可致妊娠惡阻或子腫。
    • :主生殖,藏先天之精,腎氣充盛則胎元牢固,腎虛則恐胎動不安。

懷娠的脈象特徵

《脈經》云:「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,妊子也。」懷娠之脈多見滑數流利,尺脈按之不絕。然因個體差異,亦有脈象平和者,需四診合參。

懷娠的階段表現

中醫將懷娠分為三期,各期氣血變化不同:

  1. 初期(1-3月):胎元初結,衝氣上逆,易見惡心嘔吐(惡阻),或倦怠嗜臥。
  2. 中期(4-6月):胎氣漸盛,母體氣血聚以養胎,可見腹形漸顯,脈象滑利。
  3. 後期(7-10月):胎體增大,氣機升降易滯,或見氣短、足腫,需防子癇、子懸等證。

懷娠相關典籍論述
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強調「婦人懷娠六七月,脈弦發熱,其胎愈脹」,指出懷娠期間需辨脈證以察胎氣盛衰。
  •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載「胎前諸病」,詳述懷娠時調理氣血、安胎之法,如用當歸散、白朮散等方。

懷娠之機理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「形神合一」之觀,其調攝重在平衡陰陽、固護胎元,理論與臨證皆具深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