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懷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懷身

懷身為中醫產科學名詞,意指婦女受孕後,胎兒於母體內孕育之過程,即現代醫學所謂「妊娠」。此詞首見於東漢張仲景所著《金匱要略·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》,為中醫婦科論述妊娠生理、病理及調治之重要典籍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懷身乃「先天之精」與「後天之氣」相合而成。《靈樞·決氣》云:「兩神相搏,合而成形。」意指男女陰陽之精結合,胎元始成。其生理變化與衝任二脈密切相關:

  1. 衝脈為「血海」,主滋養胎元;
  2. 任脈主胞胎,為陰脈之海,妊養胎兒。
    此外,肝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協調尤為關鍵:
  • 腎藏精,為先天之本,主生殖發育;
  • 肝藏血,調節氣機,疏泄衝任;
  • 脾統血,為氣血生化之源,濡養母胎。

懷身之診斷與脈象

《金匱要略》提出「婦人得平脈,陰脈小弱,其人渴,不能食,無寒熱,名妊娠」,指出妊娠初期脈象特徵:

  • 滑脈:常見於妊娠中後期,脈往來流利,如珠走盤;
  • 陰脈小弱:初期因血聚養胎,尺脈略顯不足。
    另可參照「惡阻」(妊娠嘔吐)、「子煩」(心煩不安)等症狀輔助判斷。

懷身之階段調養

中醫將妊娠分為三期,強調「逐月養胎」之法(見《千金要方·徐之才逐月養胎方》):

  1. 早期(1-3月):重在固腎安胎,避免勞累,藥宜清淡;
  2. 中期(4-6月):調理脾胃,益氣養血,以應胎兒快速生長;
  3. 後期(7-10月):滋陰利水,疏達氣機,為分娩做準備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除《金匱要略》外,《諸病源候論》詳述妊娠諸候,如「妊娠候」「胎動不安候」等;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則載有安胎方藥,如阿膠散白朮散,體現中醫「辨證保胎」之特色。

綜言之,懷身於中醫體系中,不僅為生理過程,更涵蓋氣血陰陽、臟腑經絡之整體調節,反映「天人相應」之傳統醫學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