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懷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懷軀

懷軀為中醫產科學名詞,首見於晉代王叔和所著《脈經》卷九,其義同於「妊娠」,指婦女受孕後,胎元結聚於胞宮,氣血養胎之生理狀態。中醫理論中,懷軀乃「任脈通、太衝脈盛」之表現,與臟腑經絡、氣血津液密切相關,尤以肝、脾、腎三臟功能為關鍵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經絡與氣血作用

    • 任脈主胞胎,為「陰脈之海」,妊期需任脈氣血充盈以濡養胎元。
    • 太衝脈(衝脈)隸屬奇經,與腎氣相繫,王冰注《素問》云:「衝為血海」,妊婦血海充盛則胎有所養。
    • 督脈統攝陽氣,與任脈協調,維持胎元陰陽平衡。
  2. 臟腑功能

    • 為先天之本,主生殖。《傅青主女科》強調「腎旺方能蔭胎」,腎精化氣以固胎,腎陽溫煦胞宮。
    • 藏血主疏泄,妊期肝血下注衝任以養胎,肝氣調達則胎氣安和。
    • 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,脾健則能運化水穀精微上奉為乳、下注為經血以養胎。
  3. 病理機轉
    若氣血不足或臟腑失調,可致「胎動不安」、「妊娠惡阻」等證。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「妊娠病候」,多因衝任虛弱、寒客胞絡,或情志所傷,影響懷軀穩固。

診斷與脈象特徵

《脈經》載:「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,妊子也」,指出妊娠脈多見滑數流利之象。臨床常見:

  • 尺脈滑利:反映腎氣充盛,胎元得固。
  • 左寸關脈旺:肝血充足,胎氣調暢。
  • 脈象與月份關係:早期多滑數,中期漸趨和緩,晚期因胎體增大,可見沉實之脈。

文獻溯源

「懷軀」一詞除見於《脈經》,後世醫籍如《千金要方》、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沿用此稱,並進一步闡述妊娠調養之法,如徐之才「逐月養胎方」,依胎兒發育階段調理母體氣血。

綜言之,懷軀於中醫學中不僅為生理過程,更涉及經絡臟腑、氣血陰陽之整體調節,為胎孕理論之核心概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