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化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化燥
化燥,又稱津傷化燥,為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,指人體內津液耗損,導致陰液不足,進而出現燥熱之證。此病機多因外感熱邪、內傷陰虛,或素體陰虧、內熱熾盛,致使津液受灼,病邪化燥,臨床表現以乾燥失潤為特徵。
病因病機
- 熱傷津液:外感溫熱病邪(如風熱、暑熱)或內生火熱(如肝火、胃火),灼傷津液,使臟腑組織失於濡潤。
- 陰虛內熱:素體陰虛,或久病耗傷陰血,陰不制陽,虛熱內生,進一步耗損津液。
- 誤治或失治:過用辛溫發散、燥熱藥物,或汗、吐、下法等過度,導致津液虧虛。
臨床表現
化燥之證以乾燥為核心特徵,常見以下症狀:
- 口乾口渴:津液不足,不能上承於口。
- 唇焦咽燥:唇舌咽喉失於濡養。
- 便秘尿少:腸道失潤則大便乾結;津虧則小便短少。
- 乾咳或咯血:肺陰受損,肺失清肅,甚則絡傷出血。
- 衄血或皮膚乾裂:陰虛火旺,迫血妄行,或肌膚失潤。
病位與證型
化燥可影響多個臟腑,形成不同證候:
- 肺燥:乾咳無痰,或痰少帶血,鼻咽乾燥,常見於秋燥或溫病後期。
- 胃燥:口渴引飲,食少便乾,舌紅少津,多因胃熱津傷。
- 腸燥:大便乾結如羊屎,腹脹,多見於年老陰虧或熱病後期。
- 肝腎陰虛化燥:眩暈耳鳴,五心煩熱,舌紅少苔,屬陰虛內燥之重證。
相關概念
- 內燥:與外燥(如秋燥)相對,指體內津血虧虛所致的燥證,化燥即為內燥的病理過程之一。
- 津虧血燥:津液耗損進一步波及營血,可見皮膚乾癢、脫屑,或婦女經少閉經。
化燥為中醫辨證中的重要病機,其治療以滋陰潤燥為大法,需根據臟腑病位及兼證配伍清熱、養血等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