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化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化燥,又稱津傷化燥。由於熱傷津液或素體陰虧,內熱過盛等,致使病邪化燥,出現燥證,如口乾口渴、唇焦咽燥、便秘尿少、乾咳、咯血或衄血等。
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「陽化氣,陰成形。陰陽相合,天地之化也。」人體的陰陽平衡是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礎。當外感六淫之邪,或內傷七情所致,導致陰陽失調,陰虛陽亢,或陽盛陰衰,津液耗傷,則可出現化燥證候。

化燥的病因病機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外感六淫之邪,如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,其中以燥邪最為常見。燥邪最易傷津耗液,導致津液虧虛,陰陽失調,出現化燥證候。
  2. 內傷七情所致,如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化火傷津,或陰虛火旺,耗傷津液,均可導致化燥證候。
  3. 素體陰虧,或久病耗傷陰液,導致陰液不足,津液虧虛,亦可導致化燥證候。

化燥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口乾口渴,是化燥證候最常見的表現。由於津液耗傷,口腔黏膜乾燥,常有口乾口渴的感覺。
  2. 唇焦咽燥,是化燥證候的另一常見表現。由於津液虧虛,咽喉黏膜乾燥,常有唇焦咽燥的感覺。
  3. 便秘尿少,是化燥證候的另一常見表現。由於津液虧虛,腸道失潤,常有便秘尿少的表現。
  4. 乾咳,是化燥證候的另一常見表現。由於津液虧虛,肺失濡潤,常有乾咳的表現。
  5. 咯血或衄血,是化燥證候的另一常見表現。由於津液虧虛,肺失濡潤,血液乾燥,常有咯血或衄血的表現。

化燥的治療以滋陰潤燥為主。可選用生地、麥冬、天冬、百合、沙參、玉竹等滋陰潤燥的藥物。若有熱證,可加用黃連黃芩、知母等清熱瀉火的藥物。若有便秘,可加用大黃、芒硝等通便的藥物。若有咯血或衄血,可加用白茅根、側柏葉等止血的藥物。

化燥證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注意飲食調養,多吃新鮮蔬果,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  2.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戒菸戒酒,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3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4.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,增強體質。

化燥證是一種常見的病證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