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化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化源

化源為中醫生理學重要名詞,意指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物質與能量的根本來源,其概念涵蓋先天與後天兩個層面,並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

一、五臟為生化之源

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提出「資其化源」之說,強調五臟協調為氣血津液生成的基礎。五臟之中,心主血脈、肺主氣、肝藏血、腎藏精、脾主運化,共同參與氣血精微的化生與輸布。五臟功能調和,則「化源」充足,人體得以維持正常生理活動;若五臟失調,則化源匱乏,易致氣血虧虛或代謝失常。

二、脾胃為後天化源之核心

中醫尤重脾胃對「化源」的關鍵作用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指出:「脾胃合沖和之德,為後天生化之源。」具體而言:

  1. 胃主受納,脾主運化
    胃為「水穀之海」,負責腐熟食物;脾主升清,將水穀精微上輸心肺,化生氣血。二者一陰一陽,共同完成飲食的消化吸收,供養全身。
  2. 氣血生成之本
    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云:「人受氣於谷,谷入於胃,以傳於肺,五臟六腑皆以受氣。」脾胃強健,則氣血充盈,四肢百骸得養;反之,脾胃虛弱則化源不足,可致倦怠、消瘦或痰濕內停。

三、化源與先天之本的關聯

腎為先天之本,藏精主生殖與生長發育。先天之精需賴後天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充養,而腎陽(命門之火)又溫煦脾土,助其運化。故「化源」的充沛,實為先天與後天相互資生的結果。

四、臨床應用舉隅

中醫治療虛損病證時,常以「固護化源」為原則,如:

  • 補益脾胃:用四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等方,健運中焦以資氣血。
  • 調理五臟:依五行生剋關係,滋水涵木(補腎養肝)或培土生金(健脾益肺),以間接充實化源。

綜言之,「化源」體現中醫整體觀,既強調脾胃的核心地位,亦重視五臟協作與先天後天的互濟,為維繫生命活動的根本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