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化飲解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化飲解表

化飲解表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「表裡雙解法」之一,指針對外感風寒兼內停水飲之證,同時施以解表散寒與溫化水飲的治法。此治法源於《傷寒論》,張仲景於太陽病篇明確提出「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」的病機,並創制經典方劑「小青龍湯」以應對。

核心病機與臨床表現

此證成因多為素體陽虛,水濕內停,復感風寒,致表裡同病。風寒束表,衛陽被遏,故見惡寒、發熱、無汗、頭身疼痛等表實證;水飲內停,上犯肺系則咳喘痰多稀白,阻滯中焦則乾嘔、心下痞滿,下趨腸道則下利,影響氣化則小便不利、少腹滿。其特徵為「外寒內飲」,舌苔多白滑,脈浮或弦緊。

代表方劑與配伍解析

小青龍湯為化飲解表之代表方,組成如下:

  • 麻黃、桂枝:辛溫發汗,解表散寒,開宣肺氣以平喘。
  • 乾薑、細辛:溫肺化飲,散寒止嘔,針對內停之寒飲。
  • 半夏:燥濕化痰,和胃降逆,消心下痞滿。
  • 五味子:斂肺止咳,防辛散太過耗傷肺氣。
  • 白芍:養陰和營,緩解麻黃、桂枝之燥烈。
  • 甘草:調和諸藥,益氣和中。

此方體現「散收並用」「溫化同行」的配伍特點,既解表邪,又蠲內飲,標本兼顧。

與相似治法的區別

  • 單純解表法(如麻黃湯):僅針對風寒表實,無水飲內停。
  • 單純化飲法(如苓桂朮甘湯):主治中陽不足之痰飲,無表證。
  • 解表化濕法(如藿香正氣散):側重外感風寒內傷濕滯,以脾胃症狀為主,水飲較輕。

臨床應用延伸

後世醫家擴展化飲解表法的運用,如:

  • 射干麻黃湯(《金匱要略》):表寒較輕而痰飲鬱結咽喉,症見咳喘痰鳴。
  • 桂苓五味甘草湯:表證已解,餘飲未消,見氣逆上沖之證。

此治法深刻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,審因論治」的原則,亦反映「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」的治療思路,對後世治療呼吸系統及消化系統疾病具重要指導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