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化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化濕

化濕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祛濕法之一,指運用芳香、辛散或苦溫之品,宣暢氣機、祛除濕邪的治法。其核心在於「宣化」,即通過藥物特性調動人體氣化功能,使停滯的濕邪得以疏導或排出。

理論基礎

濕邪為「六淫」之一,其性黏滯重濁,易阻遏氣機,傷陽氣。根據病位與病性差異,中醫將濕邪分為「外濕」(如淋雨涉水)與「內濕」(如脾虛運化失常)。化濕法主要針對濕邪停聚於上焦(如肺、胸膈)或中焦(如脾胃),尤其適用於濕濁彌漫、氣機不暢之證。

常用藥物與方劑

  1. 芳香化濕

    • 藥物:藿香、佩蘭、蒼朮、白豆蔻、砂仁等,氣味辛香,能醒脾開胃、宣透濕濁。
    • 代表方:藿香正氣散(外感風寒、內傷濕滯)、三仁湯(濕溫初起,邪留氣分)。
  2. 苦溫燥濕

    • 藥物:厚朴、陳皮、半夏等,性溫味苦,能燥濕運脾,適用於中焦濕阻。
    • 代表方:平胃散(濕困脾胃,脘腹脹滿)。
  3. 清熱化濕

    • 藥物:黃芩、滑石、薏苡仁等,兼清熱與利濕之效,用於濕熱交蒸之證。
    • 代表方:甘露消毒丹(濕溫時疫,發熱胸悶)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表濕證:濕邪犯表,見惡寒發熱、頭身困重,以疏表化濕為主,如藿香、紫蘇配防風。
  • 濕溫病:濕熱蘊結氣分,見午後熱甚、胸悶苔膩,宜分消濕熱,如三仁湯宣上、暢中、滲下。
  • 脾濕證:脾失健運,見脘痞食少、苔白厚,需醒脾化濕,如平胃散加減。

配伍要點

化濕藥多辛香溫燥,易耗氣傷陰,故陰虛津虧者慎用。臨床常配伍行氣藥(如木香、枳殼)以增強氣化,或佐淡滲利濕藥(如茯苓、澤瀉)引濕下行。
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思想,強調調動人體自身氣化功能以祛邪,而非單純攻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