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化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化熱」詳解

「化熱」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指外感表邪由表入裡,轉化為熱性病理變化的過程。此概念源自《內經》「寒極生熱」的陰陽轉化理論,後世溫病學派進一步闡述其於外感熱病中的演變規律。

病理機制

  1. 表邪初犯
    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體表,正邪交爭於衛分,表現為惡寒發熱並見(風寒多惡寒重、發熱輕;風熱則發熱重、惡寒輕),此時病性屬表證,尚未化熱。
  2. 邪傳氣分
    若表邪未解,或因患者陽盛體質、治療不當,病邪內傳氣分,正氣奮起抗邪,陽氣亢奮而化熱,呈現「陽勝則熱」的病理特徵。此時表證消失,轉為裡熱證,見:

    • 主症:不惡寒、反惡熱、身熱(高熱或潮熱)、煩渴引飲。
    • 兼症:面赤、尿短赤、大便臭穢或便秘、舌質紅、苔黃燥、脈洪數或滑數。

臨床分類

化熱的具體表現因邪氣性質與臟腑病位而異:

  • 六淫化熱
    • 風寒化熱:表寒未解,鬱而化火,如「寒包火」證。
    • 濕邪化熱:濕濁停滯,鬱久化熱,形成濕熱(如濕溫病)。
  • 臟腑化熱
    • 肺熱壅盛:表邪入肺化熱,見咳喘、痰黃稠。
    • 胃熱熾盛:邪傳陽明,見壯熱、大汗、煩躁。

理論延伸

  • 與「鬱熱」之別
    化熱強調外邪由表入裡的動態轉化;鬱熱則多因氣機不暢,熱邪內伏(如肝鬱化火),病機有異。
  • 與「陰虛內熱」之別
    化熱屬實熱,因邪氣亢盛;陰虛內熱為虛熱,因陰液虧損,陽相對偏亢。
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動態病機」思想,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析熱邪來源與病位,方能準確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