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化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化熱

化熱,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。指外感表邪傳里而致熱性病理變化。一般表邪初犯人體,惡寒發熱並見,如表邪傳入氣分,則不惡寒、反惡熱、煩渴、發熱、尿赤、便臭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,此為病邪化熱入里。

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曰:「風寒之氣,客於皮毛,皮毛閉而汗不出,則熱郁於內,化為寒熱。」《傷寒論》曰:「太陽病,發熱惡寒,脈浮,自汗出,不惡寒者,為表未解也;若其人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大便必硬,此為有熱也,必譫語,其人必惡熱而譫語者,熱入於心,譫語也。」

化熱的病理變化,主要表現為熱象。熱象的臨床表現,可見發熱、口渴、煩躁、尿赤、便秘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。

化熱的病機,主要為外邪入里,熱邪內生。外邪入里,可由表邪傳里,也可由內生之熱。表邪傳里,多因表邪不解,久而化熱。內生之熱,多因飲食不節,情志不遂,或久病不愈,正虛邪盛,而致內生之熱。

化熱的治療,以清熱解毒、疏風散熱為主。可用銀翹散、桑菊飲、荊防敗毒散等清熱解毒之品;可用麻黃湯、桂枝湯、葛根湯等疏風散熱之品。

化熱的預防,應注意防寒保暖,避免受涼感冒;飲食宜清淡,不宜過食辛辣、油膩之物;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志不遂;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
化熱是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指外感表邪傳里而致熱性病理變化。化熱的病理變化,主要表現為熱象。化熱的治療,以清熱解毒、疏風散熱為主。化熱的預防,應注意防寒保暖,避免受涼感冒;飲食宜清淡,不宜過食辛辣、油膩之物;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志不遂;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