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化膿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化膿灸,又稱瘢痕灸,為中醫灸法之一種,屬直接灸範疇。此法以艾炷直接置於穴位施灸,透過灼傷皮膚,引發局部起皰、化膿,最終形成瘢痕,以達治療目的。其操作嚴謹,須待每壯艾炷燃盡後,方易炷再灸,直至完成預定壯數。
操作要點
- 施灸準備:
為減輕灼痛並促進灸後反應,可預先以甘油、蔥汁或蒜汁塗抹灸處,此舉亦有助於引藥透入經絡。 - 灸後處理:
施灸完畢後,常以灸瘡膏藥(如淡膏藥)封貼灸瘡,每日換藥一次,約4至7日,以護瘡口並助膿化。此階段稱「養灸瘡」,為化膿灸療效關鍵。
作用機理
化膿灸透過灼傷—化膿—修復之過程,形成持續性刺激,激發人體正氣,調動經絡氣血。其作用可分三層:
- 局部刺激:直接溫通經脈,散寒逐瘀。
- 膿瘍反應:化膿過程類似「穴位發皰療法」,可持久激發免疫與修復機能。
- 瘢痕效應:瘢痕形成後,對穴位產生長期溫煦作用,猶如持續艾灸。
臨床應用
此法多用於沉痾頑疾,如:
- 肺系疾病:哮喘、肺癆(肺結核)等,常選大椎、肺俞等穴。
- 瘰癧(淋巴結結核):取穴以局部阿是穴為主。
- 脾胃虛寒:慢性泄瀉、胃脘痛,多灸中脘、足三里。
中醫理論依據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灸焫者,從北方來,寒氣生濁,宜灸焫。」化膿灸屬「火針」與「灸法」之結合,契合「寒者熱之」「陷下則灸之」原則。其膿成之效,暗合「托毒外出」之理,尤適陽氣虛衰、陰寒內凝之證。
此灸法雖效著,然因留瘢之性,古時多用于重證。今臨床亦須辨證精準,選穴得當,方顯其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