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不得前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不得前後
「不得前後」為中醫證名,其中「前」指小便,「後」指大便。此證主要描述二便功能失調之病理狀態,可分為以下兩類:
- 二便不通
《靈樞·邪氣藏府病形》記載:「腎脈急甚為骨癲疾;微急為沈厥奔豚,足不收,不得前後。」意指腎脈氣機失常,導致二便閉結不通。腎主二陰,司開闔,若腎氣虛衰或氣化失司,則水道不利、穀道壅滯,遂見小便癃閉、大便祕結。張隱庵於《靈樞集注》釋曰:「腎開竅於二陰,氣虛不化,故不得前後也。」強調腎氣虛弱為病機關鍵。 -
二便失常
《類經·厥逆》進一步闡述:「不得前後者,或閉結不通,或遺失不禁,不得其常之謂也。」此指二便功能紊亂,或表現為閉阻(如便祕、癃閉),或表現為失禁(如遺尿、滑瀉)。此類病證多與臟腑氣機失調相關,除腎虛外,尚可能涉及:- 脾氣不升:中氣下陷,固攝無權,致二便失禁。
- 肺氣壅滯:肺與大腸相表裏,肺失宣降可影響大腸傳導。
- 肝氣鬱結:疏泄失常,三焦氣滯,導致二便澀滯或失控。
病理延伸
從經絡角度論,足少陰腎經循行過二陰,腎陽不足則氣化無力,可致水液停聚或津虧腸燥;而足厥陰肝經繞陰器,肝經濕熱下注亦可能引發小便淋濁或大便黏滯。此外,《傷寒論》中「陽明腑實證」之便閉、「少陰病」之小便不利等,皆屬「不得前後」之範疇,需結合六經辨證細究病位。
此證臨床須辨虛實:實者多因濕熱、氣滯、瘀阻,治宜通利;虛者常見於氣虛、陽衰,當以溫補為法。歷代醫家如李東垣重視脾胃升清降濁,朱丹溪則從滋陰降火論治二便失調,均為重要參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