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滑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滑瀉
滑瀉,又稱「滑洩」,為中醫泄瀉病證之一,首見於明代龔廷賢所著《萬病回春·泄瀉》。其特點為泄下頻繁,糞質稀薄如水,甚則難以自控,伴有肛門失約、滑脫不禁之象,多屬久瀉或虛證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滑瀉多因久病體虛、脾腎陽衰,或泄瀉日久不癒,導致中氣下陷、固攝無權而成。主要病機如下:
- 脾腎陽虛:脾主運化,腎司二便。若脾陽不足,水穀不化;腎陽虛衰,命門火微,則下焦不固,引發滑瀉。
- 中氣下陷:長期泄瀉耗傷正氣,脾胃升提之力減弱,清陽不升,濁陰下注,肛門失於固攝。
- 大腸滑脫:久瀉傷及腸絡,大腸傳導失職,形成滑脫不禁之候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大便溏薄或完全不化,泄瀉頻作,甚則隨矢氣溢出,肛門無緊迫感,滑脫難禁。
- 兼症:畏寒肢冷、神疲乏力、腰膝痠軟(腎虛);食少腹脹、面色萎黃(脾虛);或伴有脫肛(中氣下陷)。
- 舌脈:舌淡苔白,脈沉細弱,尤以尺脈不足為腎虛之徵。
證型辨治
滑瀉屬虛寒證,治療以溫補固澀為大法,常見證型與方藥如下:
- 脾虛滑瀉
- 治法:健脾益氣,升陽止瀉。
- 方劑: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等)合真人養臟湯(訶子、罌粟殼等)。
- 腎陽虛衰
- 治法:溫補腎陽,固腸止瀉。
- 方劑:四神丸(補骨脂、肉豆蔻、吳茱萸、五味子)加赤石脂、禹餘糧。
- 大腸滑脫
- 治法:澀腸固脫。
- 方劑:桃花湯(赤石脂、乾薑、粳米)或訶黎勒散。
古籍論述
《醫宗必讀·泄瀉》提出「滑瀉日久,不能禁固,宜澀劑以收之」,強調久瀉需配合收澀藥;《景岳全書》則指出:「腎為胃關,開竅於二陰,故腎陽衰則滑瀉不止。」說明腎陽與泄瀉之密切關係。
滑瀉屬慢性泄瀉之重症,臨床需辨明臟腑虛損,結合溫陽、益氣、固澀等法,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