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滑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滑胎
滑胎,首見於《經效產寶》卷上,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,主指妊娠期間胎元不固,連續發生三次以上自然流產者,即現代醫學所稱之「習慣性流產」,亦名「數墮胎」。此病多因母體氣血失調、臟腑虛損,或外邪侵擾所致,臨床須辨明病因,分型論治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滑胎與衝任二脈損傷、胎元不固密切相關,常見病因如下:
- 氣虛:母體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衝任失養,無力載胎。
- 腎虛:腎主生殖,若先天稟賦不足,或房勞傷腎,致腎精虧虛,衝任不固,胎失所繫。
- 血熱:陰虛內熱或外感熱邪,熱擾衝任,損傷胎元。
- 外傷:跌仆閃挫,直接損傷衝任,氣血逆亂,胎元受擾。
分型與治法
-
氣虛滑胎
- 證候:妊娠後小腹墜脹,神疲乏力,面色㿠白,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
- 治法:益氣健脾,固衝安胎。
- 方藥:舉元煎(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炙甘草、升麻)加減,或補中益氣湯。
-
腎虛滑胎
- 證候:腰膝痠軟,頭暈耳鳴,夜尿頻多,舌淡苔白,脈沉弱。
- 治法:補腎固衝,益精安胎。
- 方藥:壽胎丸(菟絲子、桑寄生、續斷、阿膠)加杜仲、熟地黃。
-
血熱滑胎
- 證候:心煩口渴,面赤唇紅,便秘尿黃,舌紅苔黃,脈滑數。
- 治法:清熱涼血,養陰安胎。
- 方藥:保陰煎(生地黃、熟地黃、黃芩、黃柏、白芍、山藥、續斷、甘草)。
-
外傷所致滑胎
- 證候:妊娠期跌仆後小腹疼痛,陰道出血,脈弦滑。
- 治法:調氣養血,和血安胎。
- 方藥:聖愈湯(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川芎、熟地黃、生地黃)合壽胎丸。
滑胎作為治法
《經效產寶》另載滑胎為「潤胎易產」之法,指妊娠後期服用益氣滑利之藥,使胎氣順暢,便於分娩。常用方如:
- 訶子丸(訶子、檳榔、川芎、吳茱萸):自妊娠七八個月服至臨產,可調氣活血,助胎滑利。
- 束胎丸(白朮、枳殼):妊娠八月後服用,能健脾理氣,約束胎元,防胎過大難產。
調護要點
滑胎患者孕前宜調理體質,孕後需靜養安胎,避免勞累、房事及七情過激。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,針對不同體質提前用藥,如腎虛者孕前可服補腎填精之品,氣血弱者以八珍湯調補,以固胎元之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