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滑壽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滑壽(伯仁)生平與醫學貢獻
生平簡介
滑壽(約1304-1386年),字伯仁,晚號櫻寧生,元代著名醫學家。祖籍襄城(今河南襄城縣),其祖父時遷居儀真(今江蘇儀徵)。滑壽早年習儒,工於詩文,後轉而專攻醫學,師從京口名醫王居中,並精研《素問》、《難經》等經典醫籍。其後又向東平高洞陽學習針法,盡得其術,成為元代針灸與內科兼通的醫家代表。
醫學著作與學術貢獻
1. 《讀素問鈔》
滑壽認為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內容繁雜,且存在錯簡問題,故將經文重新分類整理,按臟腑、經絡、脈候、病能、攝生、論治、色脈、針刺、陰陽、標本、運氣等十二項進行歸納,編成《讀素問鈔》三卷,使《素問》理論更加系統化,便於後學研習。
2. 《難經本義》
《難經》是中醫經典之一,但歷代註解紛雜,滑壽參考各家學說,訂正錯誤,並加以闡釋,著成《難經本義》二卷,成為後世研究《難經》的重要參考。
3. 《十四經發揮》
滑壽在針灸學上的貢獻尤為突出,他採集《素問》、《靈樞》中關於經絡的論述,將原本的十二正經與任、督二脈並列,提出「十四經」理論,著成《十四經發揮》三卷。此書不僅系統整理經脈循行路線,並對腧穴進行釋名訓義,對後世針灸學影響深遠。
4. 《診家樞要》
滑壽重視脈診,認為「醫莫先於脈」,故撰寫《診家樞要》一卷,詳細論述29種脈象及其臨床意義,並結合個人經驗加以發揮,是中醫脈學的重要著作之一。
5. 其他著作
滑壽尚著有《傷寒例鈔》(或稱《傷寒論鈔》)三卷、《本草發揮》一卷、《脈訣》一卷、《醫韻》、《痔痿篇》等,惜多已散佚。另有《明堂圖》四幅,相傳為其所作,對針灸腧穴的定位具有重要參考價值。
臨床特色
滑壽臨床診治多宗法李東垣,重視脾胃調理,善用補中益氣之法。其醫術精湛,尤擅治療沉痾頑疾,朱右《櫻寧生傳》記載其治驗案例數十則,足見其臨床造詣之深。
滑壽卒於明洪武年間,享年七十餘歲,其學術思想與著作對後世中醫發展影響深遠,尤其對經絡理論與脈學的貢獻,至今仍為中醫界所推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