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滑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滑劑

定義與源流

滑劑乃中醫方劑學「十劑」分類之一,首見於北齊徐之才《藥對》,後由唐代陳藏器在《本草拾遺》中系統提出。所謂「滑可去著」,意指此類方劑以潤滑之品為主,能解除體內氣血津液滯留黏著之病證。《沈氏尊生書·要藥分劑》明確記載:「徐之才曰:滑可去著,冬葵子、榆白皮之屬是也。」

作用機理

滑劑之作用原理,金元四大家之一劉完素於《素問玄機原病式》中闡釋甚詳:「澀則氣著,必滑劑以利之。滑能養竅,故潤利也。」其機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:

  1. 物理潤滑作用:藥物所含黏液質、油脂等成分直接潤澤組織
  2. 促進氣機流通:解除氣滯血瘀所致之「著」
  3. 調節津液代謝:改善局部或全身津液分布異常

常用藥物

傳統滑劑主要藥物可分為三大類:

植物類滑藥

  • 冬葵子:甘寒滑利,主通利二便
  • 榆白皮:甘平滑,利水消腫
  • 麻子仁:潤燥滑腸
  • 桃仁:活血潤腸

動物類滑藥

  • 蜂蜜:甘平質滑,潤肺腸
  • 豬脂:潤燥通便
  • 阿膠:滋陰潤燥

礦物類滑藥

  • 滑石:清熱利竅
  • 芒硝:軟堅潤下

臨床應用

滑劑主要適用於以下病證:

  1. 腸燥便秘:如麻子仁丸治脾約證
  2. 小便不利:葵子茯苓散治妊娠小便難
  3. 痰飲停聚:以滑劑配合化痰藥
  4. 氣血瘀滯:滑劑與活血藥同用
  5. 燥證:各種津液不足所致乾澀症狀

配伍規律

滑劑在臨床運用時常與其他類藥物配伍:

  • 配補益藥:如濟川煎中當歸與肉蓯蓉
  • 配瀉下藥:大承氣湯中芒硝與大黃
  • 配利水藥:滑石與車前子同用
  • 配理氣藥:如枳實與麻仁相伍

經典方劑舉例

  1. 五仁丸(《世醫得效方》)

    • 組成:桃仁、杏仁、柏子仁、松子仁、郁李仁
    • 功效:潤腸通便
  2. 葵子茯苓散(《金匱要略》)

    • 組成:冬葵子、茯苓
    • 功效:利水通淋
  3. 麻子仁丸(《傷寒論》)

    • 組成:麻子仁、芍藥、枳實、大黃等
    • 功效:潤腸泄熱

理論發展

歷代醫家對滑劑理論多有發揮:

  • 張元素提出滑劑應區分「滑以去著」與「滑以養竅」兩種作用
  • 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擴充滑藥種類
  • 葉天士將滑劑應用於溫病治療,強調「滑可去著」不僅指有形之邪,亦包括無形之熱邪膠著

滑劑作為中醫治法特色之一,體現了「以滑治澀」的治療思想,在臨床各科均有廣泛應用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