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不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不傳」詳解
「不傳」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主要用於外感傷寒病的傳變分析,指病邪未向深層或他經傳遞,仍停留於原發病經的病理狀態。此概念源自《傷寒論》,張仲景透過脈證變化,提出判斷病勢是否傳變的關鍵標準。
「不傳」的病理機制
- 正氣充足,邪輕不傳
外感傷寒初期,若患者正氣充盛,邪氣輕微,正能勝邪,則病邪僅停留於表(如太陽經),未進一步內傳。如《傷寒論》所言:「傷寒一日,太陽受之,脈若靜者,為不傳。」「脈靜」指脈象未出現陽明、少陽等裏證的洪大或弦數之象,反映邪未化熱入裏。 - 主證主脈未變,病仍在一經
即使病程延續數日,若患者始終未出現他經證候(如陽明病的壯熱、煩渴,或少陽病的口苦、咽乾),且原有脈證穩定,則屬「不傳」。例如:「傷寒二三日,陽明少陽證不見者,為不傳也。」此強調六經辨證中,需動態觀察核心證候是否變化。
與「傳經」的鑑別
「不傳」與「傳經」相對,後者指邪氣循經內傳(如太陽→陽明→少陽),或表裏互傳(如直中三陰)。判斷依據包括:
- 脈象變化:太陽病脈浮,若轉為洪大(陽明)或弦細(少陽),則為傳經。
- 證候演變:出現新經病症,如太陽病轉見但熱不寒(陽明)或往來寒熱(少陽)。
臨床意義
「不傳」反映疾病輕淺或正氣抗邪有力,治療上可專注於本經證候,如太陽表證沿用辛溫解表(麻黃湯、桂枝湯),無需過早顧慮裏證。此概念亦體現中醫「辨證論治」的核心思想,強調動態觀察病機演變,而非僅以病程長短斷預後。
延伸討論
- 體質因素:陽氣旺盛者,外邪易從表解,較少內傳;反之,素體虛弱或誤治(如過汗傷陽),則易誘發傳變。
- 六經辨證框架:「不傳」突顯六經病位的相對獨立性,為後世溫病學派「衛氣營血」分層理論奠定基礎。
綜上,「不傳」不僅是病理狀態的描述,更是中醫對疾病發展規律的深刻觀察,臨床需結合脈證細辨,方能精準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