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華佗夾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華佗夾脊

華佗夾脊,又稱「夾脊穴」,屬經外奇穴之一,其名源於東漢末年著名醫家華佗,相傳為其所創,故冠以其名。此穴位於人體背部,沿脊柱兩側分布,具有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之效,臨床應用廣泛。

定位與取穴
華佗夾脊穴位於脊柱(督脈)旁開0.5寸處,從第一胸椎(T1)至第五腰椎(L5)兩側,每側共17穴,左右合計34穴。具體取穴時,可沿脊柱觸摸棘突,旁開半寸(約一橫指寬)即為該穴所在。

經絡與作用機理
夾脊穴雖屬經外奇穴,但其分布與督脈、膀胱經關係密切。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主一身之陽氣;膀胱經為人體最長經脈,內聯五臟六腑。夾脊穴位處兩經之間,可調節陰陽氣血,疏通經絡瘀滯,並通過脊神經與內臟的反射聯繫,影響相應臟腑功能。

臨床應用

  1. 通絡止痛:常用於治療腰背疼痛、頸椎病、坐骨神經痛等,因其貼近脊柱,能直接作用於局部筋肉與神經。
  2. 調節內臟:不同節段的夾脊穴對應不同臟腑,如胸椎段(T1-T12)可調理心肺、脾胃,腰椎段(L1-L5)則與腎、腸膀胱相關。
  3. 中風康復:配合針刺或艾灸,可改善肢體麻木、癱瘓等後遺症。
  4. 免疫調節:現代研究認為,刺激夾脊穴可增強免疫功能,調整自主神經系統。

操作手法
臨床多以針刺為主,針尖略向脊柱方向斜刺,深度約0.5-1寸,得氣後留針;亦可採用艾灸、推拿或拔罐等法。因穴位鄰近脊髓,操作時需精準掌握角度與深度。

歷史淵源
華佗夾脊的記載最早見於《肘後備急方》,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述其療效。華佗擅長外科與針灸,相傳其創此穴用於治療脊柱相關疾患,體現了中醫「近部取穴」與「整體調節」的結合。

此穴組兼具局部與全身作用,為中醫針灸療法中的重要穴區,至今仍廣泛運用於痛症、內科雜病及養生保健領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