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華池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華池為中醫與道家養生術語,其定位與內涵因典籍脈絡而異,主要可分為以下數說:

一、口部之說

《黃庭內景經·肺之章》務成子註云:「口為玉池,亦曰華池。」此處以口腔為津液匯聚之所,主司潤澤五臟。中醫認為「唾為腎之液」,口舌生津可滋養腎精,故修道者常以「漱津吞液」為養生要法,透過攪動舌根(俗稱「赤龍攪海」)刺激唾液分泌,以達滋陰補腎之效。

二、舌下要竅

《黃庭內景經·中池章》另註:「舌下為華池。」此說專指舌下金津、玉液二穴,為任脈與腎經氣血交會之處。中醫針灸學中,此二穴可治口舌乾燥、消渴等症;道家則視為「天池穴」,認為此處分泌之津液為煉丹「玉液還丹」的基礎物質,需以舌抵上齶(搭鵲橋)引導津液下灌丹田。

三、丹田異名

《金丹大成·金丹問答》引紫清真人言:「華池正在氣海內。」此處將華池與下丹田(氣海穴)聯繫,指人體精氣儲藏之所。中醫理論中,下丹田為「性命之根」,統攝元氣;內丹術則視為「煉精化氣」的關鍵部位,需透過呼吸吐納(如胎息法)溫養此處,使先天之精化為氣。

四、內丹藥物之喻

《龍虎還丹訣頌》穀神子註:「華池者,鉛。」此說以「鉛汞」喻人體陰陽,華池(鉛)代表腎間動氣(命門之火),為煉製內丹的「先天一炁」。中醫認為腎陽為一身陽氣根本,與道家「抽鉛添汞」之術相通,需透過靜坐調息(如周天功)提煉此氣,以達水火既濟。

學理淵源

華池諸說雖異,然核心皆圍繞「津液—精氣—神」的轉化。中醫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提及「真氣者,所受於天,與穀氣並而充身」,與道家「煉津成精,煉精化氣」之理相合。後世氣功如《鍾呂傳道集》更將華池細分為「外華池」(口舌生津)與「內華池」(丹田炁動),體現形神共修的養生觀。

此概念融合了中醫臟象、經絡學說與內丹理論,成為傳統養生文化中調和陰陽的重要符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