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不赤而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不赤而痛

證名,首見於《銀海精微》卷三,指眼疾患者雖無明顯目赤之象,卻有疼痛不適之證候。此證屬內、外障眼病範疇,臨床特徵為眼部疼痛而無紅腫,或僅見輕微血絡隱現,與常見風火赤痛有別,多因氣血失和、經絡阻滯,或虛火上炎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腎陰虛:肝開竅於目,腎精上注於瞳神。若肝腎陰虧,虛火內生,上擾清竅,可致目痛而不赤,兼見乾澀、視物昏花。
  2.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或外傷導致氣機不暢,血行瘀阻,目絡不通,發為隱痛,或伴見眼周脹悶。
  3. 風邪客絡:風性善行,若風邪侵襲目絡,未化熱時可見疼痛無赤,或兼畏風、流淚。
  4. 脾虛濕困:脾失健運,水濕上泛,阻滯目竅氣機,亦可致痛而不赤,常見於過勞或體虛者。

相關文獻延伸
此證與《審視瑤函》所述「白眼痛」及「痛如神祟」有相似之處:

  • 白眼痛:專指白睛疼痛而無赤脈,多屬肺氣不利或金虛木侮。
  • 痛如神祟:忽痛忽止,發作無常,多因正虛邪戀或痰濕作祟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虛實辨別:虛證疼痛隱隱,時作時止;實證痛勢較劇,按之加重。
  • 經絡歸屬: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陰腎經與目系相連,需結合全身症狀判斷病位。

治療方向
中醫治此證,首重調和氣血、疏通目絡。肝腎陰虛者滋水涵木,方如杞菊地黃丸;氣滯血瘀者行氣活血,可用血府逐瘀湯加減;風邪客絡者祛風通絡,選川芎茶調散;脾虛濕盛者健脾滲濕,以參苓白朮散為主。外治可配合針灸,取攢竹、睛明、太衝等穴以調暢經氣。

此證雖無外顯熱象,然病機複雜,須細審病因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強調「不通則痛」「不榮則痛」,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明標本虛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