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花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花癬

花癬,又稱「面遊風」或「眉風癬」,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見於明代《外科啟玄》。其症多發於面部或眉間,初起皮膚現細小丘疹(古稱「(疒^咅)癗」),漸成淺表瘡瘍,伴隨瘙癢、疼痛交替,搔抓後脫屑如糠秕,相當於現代醫學之「脂溢性皮炎」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此病多因 風熱蘊肺 所致。肺主皮毛,風熱之邪鬱於肺經,隨陽氣上蒸頭面,滯留肌腠,化燥生風,故見皮膚燥癢、脫屑;若兼夾濕邪,則患處或見油膩痂皮。此外,情志鬱結、飲食辛辣厚味,亦可助長內熱,加重病情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熱犯表型:疹色偏紅,癢感明顯,脫屑乾燥,舌紅苔薄黃。
  2. 脾胃濕熱型:皮膚油膩黏著,痂厚色黃,伴口苦黏膩,苔黃膩。
  3. 血虛風燥型:病程日久,皮損肥厚粗糙,屑白量多,舌淡少津。

治法與方藥

  • 外治:傳統多用 顛倒散(大黃、硫黃等分研末)以涼水調敷,清熱解毒、燥濕止癢。亦可選用青黛散或黃連膏局部塗抹。
  • 內治
    • 風熱為主者,宜 疏風清肺,方用 枇杷清肺飲(枇杷葉、黃芩、桑白皮等)加減。
    • 濕熱偏盛者,治以 清熱除濕,如 茵陳蒿湯平胃散
    • 血虛風燥者,當 養血潤燥,選 當歸飲子四物湯 加防風、白蒺藜。

古籍記載

《外科啟玄》強調此病「由風熱上攻」所致,與肺經關係密切;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指出,若久病不癒,可因風燥傷陰而轉為慢性,需調和營衛。

花癬之治,重在辨明寒熱虛實,外治與內調並舉,以恢復肌表氣血平衡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