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花柳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花柳癧

病名釋義
花柳癧為中醫病名,指因尋花問柳(性接觸傳染)所致之性病併發瘰癧者。其特徵為梅毒等性病與瘰癧(淋巴結結核或潰瘍)並見,病機多與穢毒侵襲、痰瘀互結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穢毒內侵:因不潔交合,濕熱穢毒由陰器侵入,循經脈流注,蘊結於肝膽經絡(如頸側、腋下、腹股溝等處),化火生痰,凝滯成癧。
  2. 痰瘀互結:毒邪久滯,阻礙氣血運行,釀生痰濁,與瘀血搏結,形成堅硬腫塊(瘰癧),甚則破潰流膿。
  3. 正虛邪戀:若患者素體陰虛或氣血不足,毒邪易深伏難消,致病情纏綿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淋巴結腫大如豆,質硬可推動,伴輕微疼痛,或見梅毒下疳、皮疹等原發病灶。
  • 中期:結塊增大黏連,皮色轉暗紅,按之疼痛,或伴發熱、口苦、尿赤等熱毒症狀。
  • 後期:結塊軟化破潰,流出稀薄膿液,久不收口,形成瘻管,並見形瘦、潮熱等虛象。

治療原則
清熱解毒、化痰散結為主,分期論治:

  1. 內服方藥
    • 初、中期:選用枯草慈菇化毒丸(夏枯草、山慈菇、連翹等)清熱散結,或配合土茯苓膏(土茯苓、金銀花、甘草)解毒利濕。
    • 後期潰膿:酌加托毒生肌之品,如黃芪、當歸,輔以活血化瘀之丹參、桃仁。
  2. 外治法
    • 未潰:以如意金黃散外敷,消腫止痛。
    • 已潰:用拔毒生肌膏(含輕粉、血竭等)祛腐生新,促進瘡口癒合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普通瘰癧:無性病史,多因肺腎陰虛或肝鬱痰凝所致,病程較緩。
  • 楊梅結毒:梅毒晚期樹膠腫病變,多見於皮膚、骨骼,與淋巴結腫大之瘰癧有別。

附:古籍論述
《癧科全書》強調:「凡審其果自花柳而來,無論如何發起,均名花柳癧。」指出其病源與性病傳染直接相關,治療需側重解毒,並區別於一般瘰癧證治。

(註:本文所述方藥需由中醫師辨證加減,不可自行套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