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花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花癲

病名:花癲,又稱「花風」或「花心風」,首見於清代醫家周登庸所著之《續廣達生篇》。此症多發於婦女,因情志不遂、所願難成,或失戀鬱結,致肝氣鬱滯,久而化火,引動君相二火(心火與命門之火)上亢,肝風內擾而成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情志因素為本病主要誘因。《內經》云:「怒傷肝,鬱則氣結。」若長期情志抑鬱,肝失疏泄,氣機不暢,則鬱而化火。肝火熾盛,上擾心神,則見情緒激動、煩躁不寧;肝風內動,則可致肢體抽搐、牙關緊閉等風象。此外,肝火下汲腎陰,腎水虧虛,相火妄動,亦可能加重病情,形成陰虛火旺之證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情志異常,如見男子則誤認作情人,言行失度,或喜怒無常。嚴重者夜間突發四肢抽搐、牙關拘緊,狀似癇證,然發作後神識多可自醒。兼症或見口乾舌燥、面赤目紅、失眠多夢、小便短赤等火熱之象,舌質紅絳,苔薄黃,脈弦數或細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肝鬱化火為主:治宜疏肝瀉火、平熄肝風,方用丹梔逍遙散加炙香附,以柴胡疏肝解鬱,梔子、牡丹皮清泄肝火,佐香附理氣調經,白芍、當歸柔肝養血。
  2. 陰虛火旺為重:若兼腎陰虧損,虛火上炎,宜滋陰降火,選用知柏地黃湯,以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,知母、黃柏清泄相火。
  3. 肝經濕熱夾風:若見口苦脅痛、帶下黃稠等濕熱證候,可予龍膽瀉肝湯加減,清利肝膽濕熱,佐鉤藤、石決明等潛陽熄風。

補充辨證要點

  • 若痰熱內擾,兼見喉中痰鳴、苔黃膩,可合溫膽湯化痰清熱。
  • 若血虛風動,抽搐反覆,宜養血柔肝,酌加阿膠、雞子黃等。

此病與西醫「癔症」或「情志障礙」部分症狀相似,然中醫治療首重辨證,針對肝火、陰虛、痰熱等不同病機,分而治之,以達標本兼顧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