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冱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冱耳

冱耳,又稱聤耳、內耳疳臭,是一種耳部疾病,以耳內流出腐臭濃汁為主要特徵。多由積熱上壅或風水入耳所致,若久不治療或失治,往往引致耳聾。

病因病機

冱耳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• 積熱上壅:體內熱毒或外感風熱、濕熱等因素導致熱毒上壅於耳,阻塞經絡,使耳內流出腐臭濃汁。
  • 風水入耳:風寒邪氣侵襲耳部,阻塞經絡,使耳內流出腐臭濃汁。

臨床表現

冱耳的主要臨床表現為:

  • 耳內流出腐臭濃汁:多為黃色或綠色,有臭味,量多,不易自止。
  • 耳痛:耳痛多為脹痛、刺痛,可能伴隨耳鳴。
  • 聽力下降:耳內流出腐臭濃汁時間久了,可能導致聽力下降,甚至耳聾。

診斷

冱耳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如耳內流出腐臭濃汁、耳痛、聽力下降等。此外,還可以通過耳鏡檢查,觀察耳道內是否有分泌物、炎症等。

治療

冱耳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
  • 清熱解毒:使用黃連解毒湯、牛黃清心丸等清熱解毒的中藥治療。
  • 活血化瘀:使用通竅活血湯、血府逐瘀丸等活血化瘀的中藥治療。
  • 消腫止痛:使用消腫止痛的中藥,如雲南白藥、穿山甲粉等。

預防

冱耳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• 保持耳部清潔,避免耳朵進水。
  • 避免受涼感冒,增強體質。
  • 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  • 若出現耳痛、耳鳴、聽力下降等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。

注意事項

冱耳患者在治療期間,應注意以下幾點:

  • 避免用手挖耳,以免損傷耳道。
  • 不要用酒精、碘酒等刺激性物質清洗耳道。
  • 不要自行使用耳藥,以免加重病情。
  • 在醫生的指導下,規律服用藥物,並定期複查。

結語

冱耳是一種耳部疾病,以耳內流出腐臭濃汁為主要特徵,多由積熱上壅或風水入耳所致。若久不治療,或因失治者,往往引致耳聾之證。冱耳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等。冱耳患者在治療期間,應注意避免用手挖耳、不要用酒精、碘酒等刺激性物質清洗耳道,不要自行使用耳藥等。在醫生的指導下,規律服用藥物,並定期複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