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護心軟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護心軟骨

護心軟骨,又稱「胸骨劍突」,位於胸骨最下端,呈劍尖狀,為胸骨三部分(胸骨柄、胸骨體、劍突)之末節。其名稱源於中醫理論中「護心」之功能,認為此處與心氣相通,具有保護心區、穩定胸腹氣機的作用。

中醫理論與護心軟骨

  1. 經絡聯繫
    護心軟骨所在位置鄰近「膻中穴」(心包募穴),為宗氣匯聚之處,與心包經、任脈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,劍突區域的狀態可反映心氣盛衰,若此處壓痛或僵硬,可能提示心陽不振或氣滯血瘀。
  2. 臟腑關聯
    劍突內側對應「心下」區域,古典醫籍如《傷寒論》提及「心下痞」證候時,常涉及此部位。其與胃脘相鄰,故肝胃不和或痰飲停聚時,可能出現劍突下脹滿或悶痛。
  3. 生理功能
    護心軟骨在形體結構上支撐胸廓,中醫則強調其「固護心陽」的作用。劍突的柔韌性與心氣舒展相關,若先天劍突過長或畸形(古籍稱「骨歧」),可能影響局部氣血運行。

臨床相關論述

  • 觸診意義:中醫觸診常檢視劍突是否柔軟或鈍痛,作為辨別「胸痹」(心系疾病)或「肝氣犯胃」的參考。
  • 針灸應用:鄰近穴位如「鳩尾穴」(任脈絡穴)位於劍突下方,用於安神定志、調理脾胃,但古法強調「針不可深」,避免傷及內臟。

護心軟骨雖為西醫解剖學中的骨性結構,但在中醫體系中,其功能與氣血、經絡相連,是診察胸腹氣機與心系健康的重要部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