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不辨三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不辨三光
定義與病機
「不辨三光」為中醫眼科古稱,指患者視力嚴重喪失,無法辨識日光、月光、星光(合稱「三光」)之明暗,屬「盲」之重症範疇。此證多因肝腎陰虛、風火上擾,或痰濕瘀阻經絡,致氣血不能上承於目,神光衰微而成。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提及,此症常伴隨「雷頭風」(頭痛劇烈如雷鳴)、嘔吐噁心等症,若久病未治,邪氣內陷,可致目系(視神經)受損,終至失明。
病因與證型
- 肝火上炎:情志鬱結或外感熱邪,肝經火盛,循經上攻目竅,灼傷脈絡,症見頭痛目赤、急躁易怒、舌紅苔黃。
- 痰濕阻絡: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阻塞清陽之氣上達於目,可見頭重昏蒙、胸悶嘔逆、舌苔厚膩。
- 肝腎陰虧:久病或年老體衰,精血不足,目失濡養,伴見眼乾澀、眩暈耳鳴、腰膝酸軟。
- 氣滯血瘀:外傷或氣機不暢,血行瘀滯,目絡閉阻,表現為視野缺損、舌質紫暗。
古籍論述
《龍木論》強調此症初期若及時以「瀉肝湯」(黃芩、梔子等清肝瀉火)或「磁石丸」(磁石、硃砂等鎮肝明目)調治,可緩解病勢。若遷延日久,則「神水枯竭」(房水代謝異常),預後不佳。
相關概念
- 猶見三光:與「不辨三光」相對,指患者尚存微弱光感,屬視力未完全喪失之輕症,多因氣血未絕,治療較易見效。
- 青盲:類似現代視神經萎縮,雖瞳神外觀無異,然視物昏矇,與「不辨三光」皆屬虛實夾雜之難治眼疾。
中醫治法
依據證型選方,如肝火者用龍膽瀉肝湯,痰濕者予溫膽湯加減,肝腎虛者投杞菊地黃丸,瘀血者選通竅活血湯。針灸可取睛明、球後、太衝等穴,以通絡明目。此症貴在早期辨治,若已至「不辨三光」,則療效有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