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護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護場
護場為中醫外科術語,屬疔瘡病證之專有名詞,首見於明代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二。其意指疔瘡周圍之紅腫範圍界限分明,局部火毒壅聚而未散漫擴散之象。此證候反映正氣尚能約束邪毒,使病勢局限,故稱「有護場」,預後較佳;反之,若紅腫散漫無邊界,則稱「不護場」,屬毒邪熾盛、正不勝邪之危候,治療難度較高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病因病機
護場之形成與「火毒」密切相關。疔瘡多因熱毒內蘊,或外感風火暑濕之邪,鬱於肌腠,氣血壅滯而成。若正氣充足,能抗邪於外,則毒聚一處,紅腫高突而邊界清晰;若正虛邪盛,則毒勢走散,紅腫彌漫,界限模糊。 -
辨證要點
- 有護場:
疔瘡根部緊束,周圍紅腫範圍局限,邊緣分明,瘡頂堅硬,膿液黃稠。此屬「毒聚」之象,提示氣血未衰,邪正相爭有序,易於托毒外出。 - 不護場:
紅腫散漫無邊,瘡頂平塌或色暗,膿液稀薄或夾血水。此為「毒散」之兆,多因正氣不足或誤治導致毒邪內陷,易引發「走黃」(即疔毒走散入血之危證)。
- 有護場:
-
與經絡臟腑關係
疔瘡好發於頭面、手足等陽經所過之處,尤以「顏面疔瘡」「手足疔瘡」為常見。護場之有無,可間接反映相關經絡氣血盛衰。例如:- 陽明經多氣多血,若疔生面部(如「人中疔」),護場明顯者,提示胃經氣血尚能抗邪;
- 若護場不顯,則恐熱毒循經內攻,上擾神明。
歷史文獻佐證
《外科正宗》進一步闡述:「疔瘡有護場者,雖重可治;無護場者,雖輕難療。」強調護場作為預後判別之關鍵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亦指出,護場存在與否,關乎「毒根」是否深固,影響治療時需否「透托」或「清解」。
臨床意義
護場之辨識,直接指導治法:
- 有護場:宜清熱解毒、活血透膿,方選「五味消毒飲」合「黃連解毒湯」,外敷「金黃散」以箍毒消腫。
- 不護場:需急投「清瘟敗毒飲」等大劑清解,防毒內陷,必要時佐以「犀角地黃湯」涼血散瘀。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核心,通過局部徵象推斷整體正邪交爭之勢,為外科癰疽辨治之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