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虎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虎戲

虎戲為傳統導引功法「五禽戲」之一,源自古中醫養生理論,旨在模仿虎之威猛形態與動作,以調暢氣血、強健筋骨。其動作設計結合中醫經絡學說與臟象理論,尤其注重舒展肝膽經脈,符合「肝主筋」、「膽主決斷」之生理特性,故習練時講求剛柔並濟,外顯雄健而內蘊靈動。

功法源流
虎戲最早見於《淮南子·精神訓》所載「虎顧」,後由東漢名醫華佗系統整理為五禽戲之一。道教典籍《雲笈七簽·導引按摩》詳述其法:「四肢距地,前三擲,卻二擲,長引腰,乍起,仰天,即返距行,前、卻各七過也。」此動作模擬虎撲、騰躍、回首等姿態,透過脊柱的屈伸旋轉,刺激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,以提振陽氣。

中醫理論解析

  1. 形神共養:虎戲要求「形似虎,神注威」,動作需配合深長呼吸與意念引導,符合中醫「形與神俱」的養生原則。模仿虎之蓄勢待發,能疏泄肝氣鬱滯,改善情志不舒。
  2. 經絡調動
    • 肝膽經:虎撲時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受牽拉,可疏通兩經氣血,緩解脅肋脹痛。
    • 督脈:仰天、返顧動作強化脊柱活動,激發督脈陽氣,對虛寒體質有益。
  3. 筋骨鍛鍊:四肢踞地姿勢能強化手足三陰三陽經的協調性,符合「脾主四肢」理論,長期練習可改善肌肉萎弱或關節僵硬。

流派演變
歷代虎戲衍生多種練法,如:

  • 靜態虎踞:側重樁功,以低架勢沉腰坐胯,強化腎氣(「腰為腎之府」)。
  • 動態虎撲:結合快速踏步與雙臂前推,宣發肺氣(「肺主氣司呼吸」)。

文化內涵
虎戲不僅是肢體導引,更融入中醫「取象比類」思維。虎屬陽木,對應春生之氣,故習練時講求動作如虎之「疾如風」,呼應《黃帝內經》「春三月,此謂發陳」的養生觀,適合春季練習以助升發之氣。

(註:本文僅述傳統理論與功法,實際應用需依個人體質調整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