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虎口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虎口紋

虎口紋,出自《奇效良方》,為中醫診法中小兒指紋診察的重要部位之一,特指食指掌側靠近拇指一側顯現的脈絡紋理。此診法屬中醫「望診」範疇,主要應用於三歲以下幼兒,因幼兒皮膚薄嫩,脈絡顯露清晰,便於觀察氣血盛衰與病邪深淺。
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虎口紋為手陽明大腸經所過之處,與肺、脾胃等臟腑氣血相通。透過紋理的浮沉、色澤、長短及形態變化,可推測病邪性質、病情輕重及臟腑功能狀態。傳統將食指分為三關:

  1. 風關(近掌指關節處)
  2. 氣關(中指節)
  3. 命關(遠端指節)

紋理顯現於風關,示病邪輕淺;延伸至氣關,示病勢漸進;若達命關,則病勢深重,甚或危殆。

紋理特徵與臨床意義

  1. 色澤

    • 淡紅隱隱:氣血調和,為正常之象。
    • 紫赤:多屬熱證,提示體內熱邪熾盛。
    • 青黑:主寒證或痛證,常見於寒凝氣滯或驚風。
    • 淡白:多為氣血虛弱或脾陽不足。
  2. 形態

    • 浮露明顯:病邪在表,如外感風寒。
    • 沉隱不顯:病邪入裡,或正氣虧虛。
    • 單枝斜向:多屬輕症。
    • 環形或珠形:常見於疳積或痰食內結。

與經絡臟腑的聯繫
虎口紋的變化與手陽明大腸經密切相關,此經絡屬陽明,多氣多血,故紋理異常可反映氣血運行障礙。此外,肺主皮毛,與大腸相表裡,故外感病邪或肺系疾病亦常顯現於此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若紋理紊亂伴色澤異常,可能提示運化失職。

歷代醫家如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進一步完善此診法,結合五行生剋與三關定位,形成系統化的辨證體系。虎口紋診察雖簡便,但須結合四診合參,方得全面判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