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虎口三關脈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虎口三關脈紋

虎口三關脈紋,又稱「小兒指紋」,為中醫診法之一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,主要應用於三歲以下幼兒之診斷。因小兒脈部短小,切脈不易精準,故古代醫家觀察其食指橈側(虎口部位)之顯露脈紋,以推斷病情深淺及病性寒熱虛實。

三關分部

小兒食指分為三關,自指根向指尖依次為:

  1. 風關:近掌指關節橫紋處,主病輕淺,多屬外感初起。
  2. 氣關:風關與命關之間,主病邪漸入裡,病情轉重。
  3. 命關:指尖末端,若脈紋透達此處,提示病勢深重,或見危候。

脈紋形色辨證

  1. 浮沉分表裡

    • 脈紋浮顯:病位在表,如外感風寒。
    • 脈紋沉隱:病邪入裡,或臟腑氣血失調。
  2. 顏色辨寒熱虛實

    • 青紫:多主驚風、痛證或氣滯血瘀。
    • 紅赤:多屬熱證,如外感風熱或裡熱熾盛。
    • 淡白:常見於虛寒、氣血不足。
    • 紫黑:提示血絡鬱閉,病勢危篤。
  3. 形狀判病機

    • 單枝斜直:多屬輕症,病邪單純。
    • 彎曲環繞:常見於痰濕、積滯或邪氣纏綿。
    • 斷續不整:可能為正虛邪戀,氣血運行不暢。

理論依據

此法源於《靈樞·經脈》「十二經脈皆絡於指」之說,認為食指橈側為手陽明大腸經所過,與肺、脾胃等臟腑相繫,故可反映全身氣血狀態。後世醫家如錢乙、陳文中等,進一步結合臨床經驗,將指紋診法系統化,成為兒科特色診術之一。

虎口三關脈紋之觀察,須結合四診合參,尤重與面色、舌象、聲息等互證,以全面辨析病機。其診斷價值,歷代醫籍如《幼幼集成》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均有詳述,為中醫兒科辨證之重要輔助手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