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哺乳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哺乳疳

病證名,首見於《幼科發揮》,指因哺乳失宜或餵養不當所導致的疳證,屬小兒疳積範疇。此病多因嬰兒長期營養不足,或乳食不節損傷脾胃,致使脾胃運化失職,積熱內生,津液耗損,久而形成疳疾。

臨床表現
患兒形體羸瘦,毛髮枯黃稀疏且易脫落,面色晦暗無華,腹部膨脹如鼓,時有潮熱(多見午後或夜間),皮膚鬆弛失潤,囟門凹陷明顯,頭骨縫隙遲遲未能閉合(解顱)。此外,或伴見食欲不振、大便溏泄或秘結、煩躁啼哭、精神萎靡等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乳食不節:過度餵養或乳汁稠厚,損傷脾胃,導致乳食積滯,鬱而化熱,耗氣傷津。
  2. 營養匱乏:母乳質稀量少,或過早斷乳,輔食添加不當,致使氣血生化無源。
  3. 脾胃虛弱: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調護失宜,脾胃受納運化無力,水穀精微不得輸布,肢體失養。

治療原則
健脾消積、調和氣機為主,佐以清熱生津。常用方劑如《養脾消積丸》,其組方多含白朮、茯苓、山楂、神麴等藥,健脾益氣、消食導滯;若陰虛內熱明顯,可酌加胡黃連、銀柴胡以清虛熱。另可配合針灸(如四縫穴點刺)、推拿(補脾經、摩腹)等外治法,助脾胃功能恢復。

古籍補充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提及「疳皆脾胃病,亡津液之所作也」,強調疳證與脾胃津傷的關聯;《醫宗金鑑》則分疳為五臟疳,其中哺乳疳多歸屬「脾疳」,治法以調補中州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