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哺乳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哺乳疳 哺乳疳是一種疾病,症狀包括形體消瘦、毛髮痿黃易脫、面色黃黯、腹部脹大、潮熱、皮膚鬆弛、囟門低凹和頭骨不合等。這種疾病一般是小兒長期缺乏營養,或者是乳食傷脾,導致脾胃積熱,灼損津液。治療這種疾病一般使用健脾磨積調氣以及養脾消積丸等方法。

根據《幼科發揮》的記載,哺乳疳的成因主要有三點:一是由於乳食傷脾,二是脾虛產生熱氣,三是脾胃積熱灼損津液。脾虛會導致熱氣生成,熱氣再進一步損傷津液,這樣就會出現消瘦、毛髮痿黃易脫、面色黃黯、腹部脹大、潮熱、皮膚鬆弛、囟門低凹和頭骨不合等症狀。

醫學書籍《醫學心悟》也提到了哺乳疳,類似地說明瞭這種疾病是由於乳食傷脾、脾虛產熱,並灼損津液所引起的。症狀包括形體消瘦、毛髮痿黃易脫、面色黃黯、腹部脹大、潮熱、皮膚鬆弛、囟門低凹和頭骨不合等。

*《幼科推拿祕書》、《幼科全書》、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這些書籍都重複描述了哺乳疳的成因、症狀和治療方法。在這些書籍中,都指出了乳食傷脾、脾虛生熱、熱灼津液是哺乳疳的主要成因,並且造成了相似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