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虎口脈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虎口脈色
虎口脈色,又稱「紋色」,為中醫診法之一,首見於《奇效良方》。此術主要觀察小兒虎口部位(即拇指與食指間之合谷區域)的脈絡色澤變化,以推斷臟腑氣血盛衰及疾病寒熱虛實,屬小兒指紋診法範疇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虎口為手陽明大腸經所過之處,而陽明經多氣多血,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。小兒經脈未充,皮膚薄嫩,故此處脈絡顯露易察,可反映三關(風、氣、命)病變。紋色變化與「五色主病」理論相應:
- 青紫:多主驚風、痛證或氣滯血瘀。
- 紅赤:多為熱證,邪熱內熾或外感風熱。
- 淡白:常見於虛寒、氣血不足。
- 黃滯:多屬脾虛濕困或積滯。
- 黑黯:提示病勢深重,或寒極瘀阻。
診察方法
醫者以拇指輕推小兒食指橈側,自指端向虎口方向拂拭,使脈絡顯露,觀察其浮沉、色澤及形態。紋形分「直」、「曲」、「環」等,如「透關射甲」(脈絡直貫三關)多為病危之兆。
與臟腑關聯
虎口脈色與五臟相應,如:
- 風關(近指節)病輕,多屬外感。
- 氣關(中段)病進,邪氣入裏。
- 命關(近虎口)病深,臟腑受損。
此診法尤重「望色辨絡」,結合脈診與舌診,可輔助判斷疾病表裏寒熱,為古代醫家重要經驗總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