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虎口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虎口疔
虎口疔,又稱合谷疔、虎口疽、合谷疽,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生於手部拇指與食指間合谷穴處之疔腫。此症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,後世醫家依其形態及病位特徵,另稱丫刺毒、擘蟹毒、病蟹叉等。
病因病機
虎口疔多因陽明經濕熱毒邪凝滯所致。手陽明大腸經循行於此,若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傷飲食,致濕熱蘊結,氣血壅滯,化火成毒,發為疔瘡。此外,局部外傷染毒,或勞損過度,氣血失和,亦可能誘發此症。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可見黃色小泡,或形成豆粒狀硬結,局部焮紅灼熱,疼痛劇烈,觸之堅硬。若毒邪深重,則腫勢蔓延,根基深固,甚者見紅絲上竄(即「紅絲疔」),沿前臂內側延伸,或至腋下,此為毒邪內攻之象,需警惕癰證變生。
辨證分型
- 熱毒蘊結證:局部紅腫高突,疼痛拒按,伴發熱口渴,舌紅苔黃,脈數。
- 濕毒瘀滯證:腫脹堅硬,色暗紅,痛勢纏綿,或見滲液,舌苔黃膩,脈滑。
治療原則
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消腫為主,內外治法並施:
- 內治:選用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加減,熱盛者佐以犀角地黃湯;濕重者配合除濕胃苓湯。
- 外治:初起可敷如意金黃散;成膿後切開排膿,潰後用九一丹提毒祛腐,生肌階段予生肌玉紅膏。
古籍記載
《證治準繩》提及此症「根基深者,毒烈易內攻」;《醫宗金鑒》則強調虎口疔若見紅絲上竄,當急瀉其毒,防其走黃。此症與一般疔瘡治法相通,然因位處經絡要衝,需注重通絡散結,兼顧陽明經氣之調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