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虎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虎口

虎口為中醫學中重要之穴位名稱,其定位與臨床應用可分為以下兩類:

1. 經外奇穴之虎口

出處:首見於唐代《千金要方》。
定位:位於手背部,拇指與食指之間,約當合谷穴前方之赤白肉際處(即手掌與手背皮膚交會處)。
主治

  • 頭面疾患:頭痛、眩暈、牙痛、扁桃體炎。
  • 心神病症:煩熱、失眠、心痛。
  • 局部症狀:肩胛痠痛、手背腫痛。
  • 其他:盜汗(陰虛內熱所致之夜間汗出)。
    刺灸法
  • 針刺:直刺0.3~0.5寸,得氣後留針。
  • 灸法:艾炷灸5~7壯,或艾條溫和灸5~15分鐘。

2. 經穴別名:合谷

出處:最早載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。
關係:古籍中常以「虎口」代稱「合谷穴」,然二者實際位置略有差異。合谷定位於第一、二掌骨之間,近第二掌骨橈側中點處,屬十四經穴,而虎口(經外穴)則更偏向掌側赤白交界。
功能:合谷為臨床常用要穴,主疏風解表、清泄陽明、通調氣血,廣泛應用於外感、面口疾患及鎮痛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虎口(經外穴)與合谷雖相近,然前者偏重局部病症及內熱調理,後者則屬經絡系統之大穴,具全身性調節作用。二者皆位於陽明經分野,陽明多氣多血,故刺灸此區能調和氣血、疏導經氣,對熱證、痛證尤效。古籍《針灸資生經》亦提及虎口可配內關、神門治心悸,反映其安神之效。
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實際應用需由專業醫師辨證施治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