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虎寄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虎寄瘡
虎寄瘡,見載於《誠書痘疹》,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痘疹疾患,即今俗稱之「天花」。此症屬外感疫癘之邪,其性烈而傳變迅速,多發於小兒,然成人亦可得之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虎寄瘡乃因感受「時行癘氣」所致。此邪毒自口鼻而入,先犯肺衛,繼而內傳營血,外發肌表。邪毒熾盛時,可鬱於脾胃,熏蒸營血,致氣血壅滯,外透為疹;若毒邪深重,則蘊結成膿,甚則內陷心包,危及性命。
證候特點
初起可見發熱、頭痛、身痛,類似傷寒表證;繼而熱勢加重,遍身漸現紅疹,疹點由赤轉紫,後化為膿疱。膿疱結痂後,多留瘢痕(俗稱「麻面」)。其疹分布以頭面、四肢為甚,重症者疹密而融合,色紫暗,伴高熱神昏,屬「逆證」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虎寄瘡,首重透邪解毒,分期論治:
- 初起表證期:宜辛涼透表,用升麻葛根湯加減,佐以金銀花、連翹等清熱解毒之品。
- 疹發熱盛期:若疹透不暢,熱毒壅滯,可用化斑湯合黃連解毒湯,以涼血化斑、瀉火解毒。
- 膿疱成痂期:需益氣托毒,方選內托散,配合黃芪、當歸等扶正之藥,防邪內陷。
古籍另載外治法,如以紫草油塗敷患處,可緩解皮膚潰爛;若熱毒熾盛神昏,可配合紫雪丹開竅醒神。
與其他痘疹鑑別
虎寄瘡與「水痘」(水花)有別:水痘疹色淺紅,疱液清亮,不結厚痂;而虎寄瘡疹色深赤,化膿潰後結痂堅厚,且全身症狀更為凶險。此外,麻疹(痧子)多伴咳嗽淚汪,疹形細小,出疹有序,與虎寄瘡之疹密膿潰亦不相同。
此症昔時為重疾,今因種痘之術普及已罕見,然其論治思路仍為中醫溫病學之重要範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