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哺露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哺露疳

病證名,又稱乳癆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,名為哺露。此證多見於小兒,因乳食積滯,脾胃運化失司,日久成疳,臨床表現為面黃肌瘦、筋骨顯露、時有低熱,屬脾疳範疇

病因病機
哺露疳之成因,主要責之於脾胃虛弱,小兒臟腑嬌嫩,若乳食不節,或哺養不當,致乳食停滯中焦,脾胃受損,運化無力,氣血生化不足,久則氣血虧虛,形體失養,故見消瘦、面色萎黃。此外,積滯化熱,可伴見低熱,或兼有腹脹、泄瀉等症。

證候特點

  1. 形體消瘦:肌肉消削,肋骨顯露,四肢枯細。
  2. 面色萎黃:氣血不足,面部失於榮潤。
  3. 低熱纏綿:積滯鬱而化熱,多見午後潮熱。
  4. 脾胃症狀:納差、嘔乳、大便溏薄或完穀不化。

治療原則
調理脾胃為主,佐以消積導滯,具體治法如下:

  1. 健脾和胃:選用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等,補益脾氣,助運化之功。
  2. 消積化滯:若乳食積滯明顯,可配合保和丸肥兒丸,以消食導滯。
  3. 清虛熱:若低熱不退,可酌加胡黃連銀柴胡等清退疳熱。

調護要點
哺露疳之防治,重在乳食調節,宜定時定量哺餵,避免過飢過飽,並選擇易消化之食物,以減輕脾胃負擔。若兼有蟲積,可適當配伍驅蟲之品,如使君子檳榔等。

此證若遷延不癒,可進一步耗傷氣血,甚則影響發育,故早期調治尤為關鍵。歷代醫家如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亦強調「疳皆脾胃病」,進一步闡明其病本在脾,治當以顧護脾胃為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