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胡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胡臭
胡臭,又稱狐臭,為中醫病名,指腋下汗液分泌帶有特殊臭味之症。此病名首見於晉代葛洪《肘後救卒方》卷六,後世醫家多沿用「狐臭」之稱,兩者所指實為同一病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胡臭之成因與體質、濕熱蘊結及氣血不和相關。其主要病機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濕熱內蘊:過食肥甘厚味或辛辣之物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內生,循經上蒸於腋下,與汗液相搏,遂發臭穢。
- 先天稟賦:部分患者因父母體質遺傳,先天穢濁之氣鬱於肌腠,汗孔排泄不暢,穢濁外溢而成。
- 氣血瘀滯:情志不遂或肝氣鬱結,久則化熱,熏蒸腋下脈絡,使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濁氣積聚而發為異味。
臨床表現
胡臭患者多見腋下汗液黏膩,色黃或白,氣味腥臊刺鼻,尤於夏季或運動後加重。部分患者伴有耳垢濕黏(油耳)、腋下皮膚油膩等症。
中醫辨證分型
- 濕熱熏蒸型:腋下臭味濃烈,汗多色黃,伴口苦黏膩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膩。
- 穢濁內鬱型:氣味穢濁持久,多有家族史,腋下皮膚暗沉,舌苔厚膩。
- 肝鬱化熱型:異味隨情緒波動加重,兼見胸脅脹悶、煩躁易怒,舌邊紅苔薄黃。
古籍論述
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:「人腋下臭,如蔥豉之氣者,亦言如狐狸之氣者,故謂之狐臭。」指出此病氣味特徵及命名由來。明代《外科正宗》進一步闡述:「狐臭乃體氣也,穢濁之氣由腋下而出。」強調其與體質穢濁相關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胡臭以清熱化濕、疏通氣血為主,內服外治並用。常用方劑如 龍膽瀉肝湯(清肝膽濕熱)、 五香散(化穢濁之氣)等;外治法則多用 密陀僧散 或 枯礬粉 塗敷,以收斂除臭。針灸可取 極泉穴、 少海穴 等,調節局部氣血運行。
胡臭一症雖不危及生命,然因氣味擾人,自古為醫家所重。中醫從整體調理入手,兼顧體質改善與局部治理,體現其辨證論治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