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狐疝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狐疝風
狐疝風,病名首見於《素問·四時刺逆從論》,屬中醫疝病範疇。其特徵為疝氣發作時上下無常,出入不定,猶如狐之出沒,故名「狐疝」。此症多由厥陰肝經氣機失調,積氣攻竄所致,與外感風邪無涉,實為肝經自病。
病因病機
《類經》卷十七云:「疝在厥陰,其出入上下不常,與狐相類,故曰狐疝風。」明確指出此病與足厥陰肝經密切相關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情志不遂、寒邪侵襲,或勞累過度,皆可導致肝氣鬱滯,經脈氣血運行不暢,積氣攻衝,發為疝病。其病機核心在於肝經氣機逆亂,氣血結聚於少腹或陰器,故見疝塊時隱時現,變動不居。
臨床表現
狐疝風之典型症狀為少腹或陰囊部位出現腫塊,時大時小,時隱時現,每因站立、勞累或情緒波動而加重,平臥或休息後可自行回納。患者或伴有少腹脹痛、牽引脅肋,甚則影響行走。因其病位在肝經,故常兼見胸脅脹悶、噯氣、情緒抑鬱等肝氣不舒之象。
鑑別診斷
狐疝風需與其他疝病相區別:
- 狐疝:亦稱「陰狐疝」,與狐疝風症狀相似,但狐疝多偏重於陰囊腫物出入無常,而狐疝風更強調肝經氣機逆亂之病機。
- 風疝:多因外感風邪,內傳肝經所致,症見少腹疼痛、陰囊腫脹,但無狐疝風之出入不定特徵。
- 寒疝:因寒邪凝滯肝脈,症見少腹冷痛、陰囊硬結,遇寒加重,與狐疝風之氣機攻竄有別。
治療原則
狐疝風之治療,當以疏肝理氣、調暢經脈為主。常用方劑如《丹溪心法》之「天台烏藥散」,或《醫學發明》之「暖肝煎」,隨證加減。若肝鬱化熱,可佐以清肝瀉火之品;若兼氣血不足,則宜益氣養血,標本兼顧。針灸可取足厥陰肝經之太衝、期門等穴,以疏調氣機。
古籍論述
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:「肝足厥陰之脈……循股陰,入毛中,過陰器,抵少腹。」故狐疝風之病位與肝經循行密切相關。《醫宗金鑒》亦載:「狐疝者,臥則入腹,立則出腹。」進一步描述其症狀特點。
綜上,狐疝風為中醫疝病之一,其病機深繫肝經氣血,臨床須辨明氣滯、寒凝、氣虛等不同證型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